杨鑫
-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三级医院护理对口支援对县级医院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三级医院护理对口支援对县级医院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方法:以医院2016-2017年两年度内针对性对口支援县级医疗机构护士40人为研究对象,对口支援前及对口支援1年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层医疗机构护士职业压力来源、职业认同情况、职业倦怠情况及职业精神相关情况。结果:干预后护士职业认同及职业倦怠改善情况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比例高于干预前(P<0.05),职业倦怠比例低于干预前(P<0.05),职业精神中关于明确专业方向、提高专业技能及改善医患关系等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上级医院对口支援方式能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减少职业倦怠。
- 杨鑫
- 关键词: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职业认同感护理
- 基于血清NAG、NGAL、LFABP的风险评分模型对老年重度乙肝患者肝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运蛋白(NGAL)及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对老年重度乙肝患者肝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本科就诊的重型乙肝患者150名,将其分为肝肾综合征患者44名及重型乙肝患者106名。分别ELISA检测患者血NAG、NGAL、LFABP的水平,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三者构建回归模型及风险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诊断效能。结果肝肾综合征组患者的血肌酐、总胆红素、胱抑素C、NAG、NGAL、LFABP均高于重度肝炎组,肝肾综合征组患者的血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均低于重度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于三者构建多因素风险评分得到公式:风险评分=14.35+0.56×NGAL水平+0.50×LFABP水平+0.46×NAG水平;NGAL、LFABP、NAG诊断肝肾综合征的AUC值分别为0.703(95%CI:0.606~0.799)、0.775(95%CI:0.688~0.861)、0.728(95%CI:0.643~0.812),而风险评分诊断肝肾综合征的AUC值为0.817(95%CI:0.747~0.887),P值均小于0.001;NGAL、LFABP、NAG及风险评分模型诊断肝肾综合征的灵敏度分别为84.1%、81.8%、75.0%、81.8%,特异度分别为47.2%、72.6%、67.0%、74.5%,准确度分别为31.3%、54.4%、42.0%、56.3%。结论基于血清NAG、NGAL、LFABP的风险评分模型对老年重度乙肝患者肝肾综合征有较好诊断效能。
- 杨鑫刘小静陈云茹张曦许娟
- 关键词: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肝肾综合征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操作缺陷发生率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操作缺陷发生率的作用效果。方法2017年10月我科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用自行设计的血浆置换治疗的操作缺陷检查表调查本月30例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治疗的操作缺陷发生率,分析要因,设定目标值,制定对策;对策实施后,于2018年1月调查46例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治疗过程的操作缺陷发生率,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血浆置换治疗操作缺陷发生率及血浆置换治疗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后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操作缺陷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5),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血浆置换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低于品管圈活动前(P<0.05);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血浆置换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品管圈活动前(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治疗的操作缺陷率,患者的凝血、肝功能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改善,提高了血浆置换的治疗效果。
- 杨鑫杜粉静郑雪梅杨慧玲许娟刘小静
-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重症肝病血浆置换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鼻咽拭子标本采集过程的安全管理被引量:1
- 2020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鼻咽拭子标本采集的过程需要近距离接触患者,还要面对患者可能发生的打喷嚏、咳嗽、恶心、干呕等空气、飞沫传播的危险症状,是感染风险最高的操作。我科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省级定点收治单位,在鼻咽拭子标本采集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在医嘱管理、患者管理、采集方法、采集者的个人防护、采集环境的消毒、标本保存、标本及时安全送检等方面制定了统一的规范和流程,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杨鑫杜粉静侯静涛刘蓓林青
- 关键词:安全管理
- 血清触珠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及其预后分析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触珠蛋白(HPT)、降钙素原(PCT)和白介素-6(IL-6)联合检测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肝硬化患者241例,根据是否合并SBP分为SBP组和对照组,入院第1d检测血清HPT、PCT和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随访所有患者治疗效果,将SBP组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并比较两组血清HPT、PCT和IL-6水平,分析血清HPT、PCT和IL-6对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241例肝硬化患者中合并SBP者105例(43.57%),其中治疗后病情恶化者24例(22.86%)。SBP组血清HPT、PCT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恶化组血清HPT、PCT和IL-6水平高于好转组(P<0.05);血清HPT、PCT、IL-6及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合并SBP的AUC分别为0.820、0.881、0.785和0.937,其中PCT以>4.83 mg/L为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19%和88.97%,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6%和91.91%;血清HPT、PCT、IL-6及联合检测评估肝硬化合并SBP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65、0.690、0.728和0.860,其中HPT以>2.21 g/L为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和72.84%,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和77.78%。结论血清HPT、PCT和IL-6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较高准确率,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杨鑫刘小静张曦文娟杜娟
- 关键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触珠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
- 洁净ICU微生物气溶胶和颗粒物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评估三级医院洁净重症监护病房(ICU)空气中微生物浓度和PM≤2.5μm颗粒物数量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不同工作日对洁净ICU进行10次采样,采样时间均为8:00~17:00,每小时采样1次。使用单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获得ICU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总数,用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检测细颗粒物(PM≤2.5μm)的数量,同时对采样时间段内ICU温度、湿度以及人员数量等影响因素进行记录,采用SPSS26.0、Prism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U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范围为0~60CFU/m^(3),其中大厅的微生物浓度、PM≤2.5μm数量均随着工作人员总数、活动人数以及医疗气溶胶生成程序(AGP)操作数、患者入住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15分占比等因素的升高而升高(P<0.05),而与温度、湿度、机械通气人数等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通过合理安排ICU内培训学习的人员数量、降低工作人员的活动频次、优化操作流程、将患者分区管理等可改善ICU内的空气质量。
- 杨鑫霍欣欣靳亚飞何改花戈伟许文张丽娜范珊红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气溶胶颗粒物空气质量医院感染
- 血清25(OH)D_(3)、miR-25-3p、CHI3L1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微小核糖核酸-25-3p(miR-25-3p)、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据患者肝纤维化程度(采用Ishak评分系统)分为0~1级组(30例)、2~3级组(41例)、4~6级组(35例);依据患者肝功能(采用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组(26例)、B级组(42例)、C级组(38例)。比较不同肝脏纤维化程度各组25(OH)D_(3)、miR-25-3p、CHI3L1、脾脏硬度值及肝脏硬度值;比较不同肝功能各组25(OH)D_(3)、miR-25-3p、CHI3L1、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脾脏硬度值及肝脏硬度值。结果不同肝脏纤维化程度组miR-25-3p、CHI3L1、脾脏硬度值和肝脏硬度值比较,0~1级组<2~3级组<4~6级组(P<0.05),而25(OH)D_(3)比较为0~1级组>2~3级组>4~6级组(P<0.05);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与miR-25-3p、脾脏硬度值、肝脏硬度值呈正相关(P<0.05),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与25(OH)D_(3)呈负相关(P<0.05);不同肝功能各组miR-25-3p、CHI3L1、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脾脏硬度值和肝脏硬度值比较,A级组B级组>C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25-3p水平、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脾脏硬度值、肝脏硬度值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5(OH)D_(3)水平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较差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乙肝纤维化分级增大,肝功能变差,血清25(OH)D_(3)降低,miR-25-3p、CHI3L1升高;25(OH)D_(3)、miR-25-3p、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脾脏硬度值和肝脏硬度值与慢性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及肝功能具有相关性。
- 李静李建州朱娅鸽杨鑫陶杰南鹏飞赵亚磊
- 关键词:肝功能
- 14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血糖漏测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 2018年
- 目的通过对14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254次一日七次血糖漏测情况的现状调查,寻找减少血糖漏测的方法与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2月18日至2017年3月21日在我科住院、监测一日七次血糖的肝硬化患者140例,对血糖漏测进行现状调查,记录血糖漏测的时段、原因,进行整理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结果140例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总共漏测358次,总漏测率为20.1%。漏测原因依次为护士未及时向做好宣教导致患者未按时呼叫护士测血糖35.2%,护士因忙于其他工作导致延时而漏测24.0%,患者不重视、不依从,擅自外出16.8%,交接班不严格导致漏测15.4%,患者因病情、做检查需要禁饮食5.0%,个别护士测血糖后忘记记录血糖结果3.6%。结论通过强化环节管理,制定一日七次血糖监测流程;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及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血糖监测的依从性和准确性,降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血糖漏测率。
- 杨鑫刘小静王丽郑鸽之
-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
- 系统性护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各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各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浆置换治疗,选择随机抽样法分组模式,各55例。对照组在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各肝功能及凝血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72%)显著低于对照组(36.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在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杨鑫刘小静许娟樊研王娟秦丽君
-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血浆置换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症生活质量
- 低血糖对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低血糖对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的103例老年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6个月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n=41)和存活组(n=62),根据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低血糖组(n=28)和无低血糖组(n=75)。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该模型的效能。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肝硬化腹水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Child-Pugh评分、总胆红素水平、INR和血钠水平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均<0.05);死亡组发生低血糖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39.02%vs19.35%,χ^(2)=4.82,P=0.03)。与无低血糖组相比,低血糖组Child-Pugh评分显著升高(P<0.05)。上消化道出血、Child-Pugh评分升高、INR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以及低血糖是影响患者6个月内生存状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所构建的风险模型鉴别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3%和79.0%。结论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低血糖反应与6个月内预后不良有关,应加以重视。
- 杨鑫刘小静王丽李洁洁张佳丽武珊珊
- 关键词:老年低血糖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