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永文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采收率
  • 1篇絮凝
  • 1篇絮凝机理
  • 1篇油藏
  • 1篇油藏开发
  • 1篇油田
  • 1篇剩余油
  • 1篇石油沥青
  • 1篇石油沥青质
  • 1篇提高采收率
  • 1篇气体辅助
  • 1篇青海油田
  • 1篇驱替
  • 1篇重力泄油
  • 1篇注水
  • 1篇泄油
  • 1篇沥青质
  • 1篇可视化实验
  • 1篇分层注水
  • 1篇采油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4篇袁永文
  • 2篇李宏伟
  • 1篇屈信忠
  • 1篇高建
  • 1篇杨思玉
  • 1篇刘新亮
  • 1篇王明
  • 1篇罗云
  • 1篇张西峰

传媒

  • 1篇粘接
  • 1篇天然气与石油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第二届中国石...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群体平衡模型的石油沥青质絮凝机理
2023年
石油沥青质的絮凝会导致石油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出现许多严重问题。不同根据地以及储存条件下沥青质组成差别很大,且絮凝机理尚不明确,很难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沥青质沉积抑制剂。为研究石油沥青质的絮凝机理,对沥青质絮凝动力过程进行实验探索并利用群体平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实现对沥青质絮体粒径、结构及强度的调控以及对絮凝系统的预测。实验研究了沥青质浓度、甲苯与正庚烷溶剂体积比和剪切速率对絮凝过程的影响,同时在群体平衡模型中引入絮体结构模拟絮凝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颗粒絮凝过程主要受剪切速率的影响,考虑了絮体结构变化的群体平衡模型模拟结果更为准确。研究结果对解决石油生产、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沥青质的聚沉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程亮袁永文朱秀雨杜胤何伟荣贾碧霞刘新亮王明
关键词:沥青质絮凝
气体辅助重力泄油技术驱替机制及控制因素被引量:5
2013年
气体辅助重力泄油(GAGD)技术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提高采收率(EOR)技术具有广泛的商业前景。详细阐述了GAGD技术的发展、机理和影响因素,并与传统注气模式[连续油气(CGI)和水气交替(WAG)]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储层顶部直井注气底部水平井采油的GAGD技术有3个驱替阶段:气体突破前的自由重力驱阶段;气体突破后的强制重力驱阶段;末期的液膜流动阶段。主要受注气速率、裂缝、润湿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注气速率居首位,高注气速率能够带来很高的采收率和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产生黏性指进等不利因素,具有高角度有效缝的储层的采收率明显高于没有裂缝的储层,亲油储层是一个有利条件;室内实验研究表明,GAGD技术明显优于CGI和WAG。虽然GAGD技术在实验室内表现近乎完美,但还需开展油藏条件下驱油机理研究,特别针对低渗透储层,另外还要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注气速率和注采配置关系,完善生产制度,最后进入现场试验。
高建杨思玉袁永文李宏伟
关键词:采收率可视化实验
有缆式第四代智能分层注水技术优化及现场应用
2024年
青海油田注水开发油藏类型多,非均值性强,开发矛盾突出,在精细注水实施过程中测调工作量和测试力量不足,由于井况条件产生的测试遇阻问题也未能有效解决。为此油田引进第四代分层注水工艺,不需要投捞测试仪器,解决了仪器遇阻、遇卡的问题,优化电缆密封方式、研制电缆直穿式封隔器和远程通信及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注水层段在实时在线调控,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后续工艺升级提供了基础。有缆式智能分注技术在青海油田实施45口井,最大分注级数为5封5配,最大下深2033.5 m,施工层段密封率达到100%,单井调配时间相比桥式偏心提高了6倍,测试成功率达到100%。
袁永文张西峰李宏伟胡春宁朝华杨红刚程严军
关键词:青海油田分层注水
跃进油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
跃进油区大部分油田具有长井段薄互层、低渗的特点.目前各油田已相继进入中高含水期,面临着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速度快、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低、措施效果差等问题.为了保持老油田长期稳产,开展了跃进油区剩余油潜力评价、新二次采油工艺...
袁永文罗云屈信忠刘献东邵永恒
关键词:油藏开发采油工艺剩余油采收率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