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才勇

作品数:11 被引量:152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文化
  • 3篇现代性批判
  • 3篇本雅明
  • 2篇中国文化
  • 2篇跨文化
  • 2篇霍耐特
  • 2篇国文
  • 2篇法兰克福学派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观
  • 1篇道德观念
  • 1篇语境
  • 1篇哲学
  • 1篇致辞
  • 1篇中国观
  • 1篇中国美术
  • 1篇中华文化
  • 1篇儒家
  • 1篇儒家思想
  • 1篇思维

机构

  • 9篇上海社会科学...
  • 3篇法兰克福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

  • 11篇王才勇

传媒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现代哲学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术现代性的源起及对东亚传统美术的再认识——走向跨文化美术学
2009年
西方美术现代性的源起虽然深受东亚传统美术的影响,但二者之间绝不存在可以简单画等号的关联。美术现代性是在东西美术文化交互作用下共同生成的一种全新美术样式。由此,东亚传统美术尽管具有特定层面的现代意味,但它也先天地带有转向现代的瓶颈。这就要求当下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向必须在中西交互作用的特定界面进行新一轮的现代性构建,同时也向美术学提出了引入跨文化视角的要求。
王才勇
关键词:西方美术中国美术
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被引量:3
2009年
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的空间,检思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以至东亚)的影响,关注法兰克福学派新近的发展,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在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举办了"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中方的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霍耐特王才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主义哲学致辞
西方早期对中华文化二种截然相反的解说
2004年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观最早在18世纪。在此中国观的形成伊始,令人注目地出现了二种对中华文化截然相反的解说:其一,将中华儒家文化视为独具理性精神的人类文化;其二,将中国人视为不诚实的民族,将传统中国视为专制当道的国度。这二种解说对西方人中国观发生了经久不衰的深远影响,以致当今西方人的脑海中还多多少少地留有着这种早期解说的印痕。此外,这二种不同解说的同时并存,更是加深了西方人脑海中“中国人不可理喻”的印象。
王才勇
关键词:中国观西方社会儒家思想道德观念
当今中国文化的几个自发走向及其问题
2003年
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已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在现实中注入了文化发展的一些自发机制 ,这个自发具体体现在正处于成形中的诸异质文化的同时并存。在这个不同文化的异质共存中既蕴藏着绝无仅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潜伏着无疑的危机 。
王才勇
关键词:文化走向文化自觉
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由卜松山教授上海系列讲演引发的思考被引量:23
2004年
从跨文化交流的元理论层面来看 ,文化间际理解中由于理解盲点的存在 ,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但恰恰这一点说明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 :通过对话可以意识到这个盲点的存在 ,并进而融通不同文化视界 ,达到文化间际互渗。中西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冲突就应放在这个跨文化语境中来看待。在文化间际交流中 ,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互动必定会走向双赢的结果 ,即不是一方接受了另一方 ,而是在对方的激励下共同超越自身 ,走向各自新一轮的自我。中国对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并不在提供了什么现成的东西 ,而在于作为跨文化交流中无以取代的一方激活了这种间际交流。
王才勇
关键词:中国文化本土化跨文化交流
文化间性问题论要被引量:95
2007年
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文化互渗越来越将文化间性问题推到了前沿。一种文化真正具有活性的特质已不再孤立地由其单纯的构成要素见出,而存在于这些要素引发的反响或作用中,这就是一种文化遭际另一种时呈现的间性特质。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论说要真正触及其间活的现实就必须紧扣两者的间性关联,唯有居于这种关联的东西才标识了各自真正的实际。因而文化研究离不开间性思维,尤其是有关两种文化交互作用的论说更要基于对文化间性特质的切入,否则,所建构的论说就会脱离所述对象的真正实际,而成为单纯满足认知旨趣的知识游戏。
王才勇
关键词:文化间性
本雅明思想的批判性维度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迄今对本雅明思想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他对现代主义及其"后现代"转向的披露上,而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深层的批判性题旨。这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失落批判性精神使然。其实,本雅明整个思想的意旨在社会批判,在于通过其特有的意象语汇展示现代主义中令人悲哀的方面,从而指明消除或医治其弊端的根本所在:告别主体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本雅明向现代主义中注入了"后现代"转向。
王才勇
关键词:本雅明现代性批判后现代
承认还是再分配?——从霍耐特到弗雷泽被引量:10
2009年
霍耐特和弗雷泽作为新法兰克福学派在欧洲和北美的著名代表,他们的思想是在分析后冷战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霍耐特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说在新时期焕发出现实的生命力;弗雷泽主要坚持了强硬左派的立场,通过对后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不平等的揭示而推出了不同于霍耐特的三元正义论,进而弘扬了在哈贝马斯思想中内蕴而被霍耐特放弃的平等主义原则。作为后冷战时期的两种不同左翼思想,二者的分歧主要在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认知。这样的分歧标识出左翼思想在新时期面临的理论难题。
王才勇
关键词:霍耐特弗雷泽
本雅明《单行道》的反智方式被引量:5
2008年
本雅明《单行道》一书的特异之处在于用使传统概念思维短路的意象展示去激活被抑制的思维本身:面对实事的思维能力。正是凭借这种全新的反智方式,凭借对既存概念思维的突围,本雅明实施着现代性批判,实施着现代条件下对新人的召唤。本雅明整个思想的深层题旨只有从这样的现代性批判角度才能被真正领会。
王才勇
关键词:本雅明概念思维
从哈贝马斯到霍耐特--批判理论的现代转型被引量:5
2009年
促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出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在20世纪初德国知识界引发的一种现代性批判。由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带有反人性的一面并对之批判,批判理论才在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几十年时间里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开始关注医治现代化的社会和心理病症、调和社会冲突。由此,批判理论看到,社会的症结已经开始由对人性的肢解向间际交往的失落转变,正是通过对交往理性和主体间际关系的看重,批判理论实现了现代转型。
王才勇
关键词:交往理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