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历都

作品数:21 被引量:138H指数:8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气温
  • 6篇城市
  • 5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WRF模式
  • 3篇城市化
  • 2篇地气
  • 2篇地气温差
  • 2篇日数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类型
  • 2篇气温差
  • 2篇阈值
  • 2篇控制率
  • 2篇海绵
  • 2篇风场
  • 2篇暴雨
  • 2篇大风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机构

  • 21篇沈阳区域气候...
  • 6篇辽宁省人工影...
  • 5篇中国气象局沈...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辽宁省气象台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辽宁广播电视...
  • 1篇辽宁省气象服...
  • 1篇民航东北地区...
  • 1篇沈阳中心气象...
  • 1篇河南省电力公...

作者

  • 21篇沈历都
  • 9篇朱玲
  • 9篇赵春雨
  • 9篇龚强
  • 8篇顾正强
  • 8篇周晓宇
  • 7篇敖雪
  • 7篇徐红
  • 6篇晁华
  • 6篇翟晴飞
  • 6篇崔妍
  • 5篇蔺娜
  • 4篇王涛
  • 3篇赵梓淇
  • 3篇王小桃
  • 2篇马雁军
  • 2篇张海娜
  • 2篇沈玉敏
  • 2篇王乙舒
  • 2篇易雪

传媒

  • 9篇气象与环境学...
  • 3篇冰川冻土
  • 2篇气象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5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风场再分析资料在辽宁省海岸带的比较与评估被引量:12
2018年
利用198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20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与同期ERA-Interim、JRA-55和CFSR三种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风速场再分析资料在辽宁省海岸带的适应性问题。结果表明,三种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大风相关性均通过显著性检验,ERA资料相关性最好,但ERA的最大小时风速明显较观测资料偏小。三种再分析资料在空间上的偏差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绥中、兴城一带偏差较小,旅顺口站偏差较大;CFSR资料最大小时风速的偏差绝对值小于1的站点最多,适用性较好;ERA资料的大风次数与观测资料最为接近,且14:00(北京时,下同)最大小时风速和大风次数的偏差均较08:00偏小。三个海区最大小时风速平均绝对误差的差别不显著,基本在1.5~3 m·s-1之间,而大风次数的误差较显著,渤海海峡误差相对较大,黄海北部次之,渤海北部误差最小,其中CFSR资料的风速平均绝对误差最小。观测的最大小时风速和大风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JRA和CFSR资料呈缓慢减少趋势,而ERA资料呈增加趋势;ERA和JRA资料的年代际曲线波动平稳,不能表现出观测资料的年代际变化趋势,CFSR资料与观测值最为接近,但是变化趋势较观测资料缓慢。在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上,CFSR资料的可信度相对较好,JRA资料次之,ERA资料差别较大。
敖雪翟晴飞崔妍周晓宇易雪沈历都赵春雨林蓉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
CMIP5对东北地区气温评估和2℃/4℃升温阈值出现时间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东北三省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东北区域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发现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升温阈值结果分析表明:大部分地区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分别出现在2025年之前(RCP2.6),在2015年之前(RCP4.5)和在2033年(RCP8.5)之前;其中RCP2.6情景下出现最早,RCP8.5情景下最晚,各情景下大体呈西晚-东早分布形势。4℃升温阈值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情景增加,首次达到4℃阈值的年份呈提前趋势,其中RCP4.5下出现最早,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48年之前,RCP8.5下出现最晚,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73年之前。东北三省气温预估结果分析表明:东北三省未来气温呈同步一致变化特征,随着情景增加,各省升温速率均呈上升趋势。
王涛赵萌初王乙舒周晓宇沈玉敏王小桃沈历都
关键词:不确定性
辽宁省积雪对自动气象站观测地气温差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朱玲顾正强龚强晁华李杨徐红周晓宇沈历都蔺娜
关键词:地气温差积雪日数积雪深度保温作用
CMIP5模式对辽宁省气温模拟能力及未来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评估被引量:8
2020年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辽宁省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19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辽宁省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气温变化率和可信度呈增加趋势,首次达到2℃年份呈提前趋势,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11年之前,且出现年份越晚,升幅往往越高,反之亦然。大部分站点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在2022年之前,结束年份出现在2019—2026年,持续时间在13 a以下,开始年份均呈西早—东晚分布形势,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较均匀,且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升温幅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各区域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气温出现年份和变化特征均比较一致。
王涛王乙舒沈玉敏王艳赵连伟王小桃沈历都
关键词: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
辽宁省降雨变化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利用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56—2016年逐日降雨量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首要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分区与降雨的关系,同时分析了降雨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了降雨变化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在1956—2016年、1956—1985年、1987—2016年3个时段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整体呈现辽宁西部、东北部为II区,辽宁省中部、东部和沿海地区为III区,东港周围地区为V区,其余地区为IV区。其差异主要集中在辽宁省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的设计降雨量(分区等级)与暴雨比例、中雨比例和暴雨总量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部分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占总站点的78%,但与大雨总量基本无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受降雨变化影响而存在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的中部、西部、北部以及丹东的南部(丹东和东港),其中,分区变更次数达到5次以上(含5次)的地区,建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选择出现过的最高等级,其余分区变更次数的地区的分区等级可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等级;因辽宁省的降雨存在10 a左右的周期变化,建议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中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参考的设计参数每10 a进行一次修订。
顾正强朱玲龚强赵春雨沈历都张海娜单薇薇任智勇
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利用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气象站逐日最大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春季大风高发,冬季次之,夏季大风发生最少;渤海北部地区和渤海海峡大风日数月变化均呈双峰型,4月为大风活动高峰期;海岸带大风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东西风出现次数较少;除盖县外其他海岸带气象站点的大风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渤海海峡平均大风日数减少最明显,减少速率为19.3 d/10 a,其次为渤海北部地区,黄海北部地区大风日数减少速率相对缓慢。渤海北部地区和渤海海峡大风日数主要存在7 a左右的主周期,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减少;黄海北部地区大风日数则以11 a的变化周期为主,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减少。近45 a辽宁省海岸带年平均大风日数存在3个高值中心和3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旅顺口和大连地区、长海、锦州盘山一带;低值中心主要分布在东港、绥中、普兰店附近,大风高发区和低发区交叉分布。西风指数增强导致经向环流减弱,不利于冷暖空气交换;亚洲区极涡面积和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显著下降,且极涡中心位置呈北进状态,说明冷空气活动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减少;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降低了东西方向的气压梯度;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次数逐渐减少,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可能是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日数减少的重要原因。
敖雪翟晴飞崔妍周晓宇龚强赵春雨朱玲沈历都
关键词:海岸带大风日数突变周期
沈阳近地层大气颗粒物浓度垂直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
2021年
利用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沈阳地区三个高度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气象要素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高度颗粒物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高度的颗粒物浓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冬季数值明显高于春夏季。冬季,三个高度的PM_(2.5)平均浓度为54.98±12.67μg·m^(-3)、63.77±15.1μg·m^(-3)和39.27±5.62μg·m^(-3),即15 m>1.5 m>90 m,秋季对应高度的浓度值则为1.5 m>15 m>90 m,春季对应高度的浓度值1.5 m≈15 m>90 m,夏季对应高度的浓度值15 m>90 m>1.5 m。PM_(2.5)、PM_(10)和TSP浓度的日变化在秋冬季三个高度上均呈明显的双峰,春季则均为单峰,夏季15 m高度为单峰,其余两层无明显规律。月平均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在冬、夏半年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冬半年,1.5 m高度PM_(2.5)、PM_(10)和TSP以及90 m高度PM_(2.5)月平均浓度均表现为增-减-增-减的变化特征,而15 m高度月平均PM_(2.5)、PM_(10)和TSP浓度以及90 m高度月平均PM_(10)、TSP浓度均为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冬半年和夏半年颗粒物浓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6月,冬半年最低两层高度的颗粒物浓度明显高于90 m的值,夏半年各月不同高度颗粒物浓度相差不大,均远低于冬半年的浓度值。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物浓度与风速和气温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随颗粒物粒径范围增加而变小;与相对湿度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系数随观测高度增加和颗粒物粒径范围的增大而有所不同。
李丽光李晓岚赵梓淇王宏博沈历都王扬锋刘宁微马雁军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气象因子
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的模拟评估与未来情景预估被引量:12
2021年
基于RegCM4区域气候模式、CMIP_(5)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地区162个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偏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评估了RegCM_(4)和CMIP_(5)对东北地区气温的模拟能力,预估了RCP_(2.6)、RCP_(4.5)和RCP_(8.5)排放情景下东北地区未来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均能较好地再现气温时空变化特征,模式对冬季和夏季的模拟效果优于秋季和春季;在区域尺度信息上,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的模拟值均较观测值偏小,RegCM_(4)模式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CMIP5模式,且对模拟的冷偏差有改善。未来东北地区年及四季气温均呈升高趋势,RCP_(2.6)情景下增温相对较小,RCP_(4.5)次之,RCP_(8.5)情景下增温最显著;冬季和秋季气温增幅较大,夏季气温增幅最小;与CMIP5模式相比,RegCM_(4)模式的增温幅度更大,且年际振荡特征更加明显。空间上,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预估的近期、中期、末期增温分布格局比较一致,均呈自北向南逐渐减小的纬向分布特征,辽宁地区增温幅度最小,增幅高值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虽然北部升温幅度较南部明显,但是升温后未来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征仍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
敖雪赵春雨崔妍周晓宇翟晴飞沈历都王涛
关键词:气温情景预估
土地扩张对城市边界层风热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以沈阳市为例被引量:8
2018年
利用WRF模式中的UCM+AH城市冠层方案,以2005年8月两个晴天为天气背景,对比研究了1993年与2005年不同下垫面情况下,沈阳市城市扩张对近地层风热环境及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UCM+AH方案能够较合理准确地模拟出城市范围的2 m气温与10 m风速的日变化特征,且对2 m气温的模拟效果要优于10 m风速;模拟2 m气温的日较差偏大,模拟10 m风速系统性偏高0.5—1.0 m·s-1;城市土地扩张后,城区普遍增温,且夜间增温幅度较大,扩建城区夜间最大增温能达到7℃,老城区在夜间增温幅度最大可达3℃,上风向增温幅度较大;城区日间增温不明显,在0—1℃;城市土地扩张后,老城区风速普遍减小,但减小值<1 m·s-1;扩建城区风速减小近1 m·s-1,城区内可能出现的高温辐合中心对周围近地层风速有加速作用;城市扩张对边界层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午后,城区的扩张增大了湍流动能的影响范围,湍流动能在数值上增加0.2—0.3 m2·s-2;扩建城区上空的边界层高度在14时抬升100—200 m,且下风向边界层内部的局地环流与垂直上升运动增强。
沈历都龚强徐红王涛顾正强马雁军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WRF模式
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线性计算适用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辽宁省典型地形26座测风塔和6个同期气象站的逐时风速实测数据,采用不同时间尺度(月、季、年)的线性拟合并结合风切变指数拟定7个方案重构测风塔缺测风速数据,并对各拟定重构方案进行误差检验。结果表明: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重构主要以季节尺度的线性拟合及其结合风切变指数的两个方案(方案3和方案7)为最优方案,且上述两个方案的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其中,辽宁北部的平原和丘陵、辽宁东南部的沿海平原和沿海丘陵主要以方案7为最优方案,辽宁西部的丘陵和山地主要以方案3为最优方案,个别地区以方案1或方案4为最优方案。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所具有的季节性风速变化和固有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风切变指数的影响,是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重构最优方案空间分布呈区域性特征的主要成因。
顾正强龚强沈历都徐红马东雷朱玲晁华冯冬蕾
关键词:数据重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