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先平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北油田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气
  • 2篇油气运移
  • 2篇运移
  • 2篇盆地
  • 2篇二连盆地
  • 1篇应力场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成藏模式
  • 1篇油气运移聚集
  • 1篇运移聚集
  • 1篇输导
  • 1篇输导层
  • 1篇主控因素
  • 1篇斜坡
  • 1篇古近系
  • 1篇凹陷
  • 1篇霸县凹陷
  • 1篇成藏
  • 1篇成藏模式

机构

  • 3篇华北油田
  • 2篇长江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4篇李先平
  • 2篇吴东胜
  • 1篇于顺平
  • 1篇党虎强
  • 1篇肖伟
  • 1篇邹伟宏
  • 1篇张久强
  • 1篇张以明
  • 1篇杜维良
  • 1篇刘震
  • 1篇孙少川
  • 1篇吕亚辉
  • 1篇郭惠平
  • 1篇肖阳
  • 1篇朱洁琼

传媒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束鹿凹陷古近系油气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被引量:2
2015年
在综合分析石油地质基本条件、油气分布以及预测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基础上,明确了束鹿凹陷古近系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鼻状构造与断裂系统的交叉有利于圈闭形成,西斜坡内带的鼻状构造翼部易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断层连通性及生储盖组合控制油气的运移方式,古近系深层以平面侧向运移为主,浅层以断层的油气垂向运移为主,由此可建立深层侧向运聚、浅层垂向运聚等2种成藏模式;构造格局、岩相组合与油气源的空间配置控制油气分配,依据油气运移网络、储盖组合划分的成藏组合和成藏带中,成熟烃源岩体积与探明储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认为,束鹿凹陷古近系以南洼槽周缘地区、西曹固西斜坡中段为岩性、地层圈闭,是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带。
李先平吴东胜周从安孙少川
关键词:成藏模式油气运移古近系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油气输导格架的三维表征被引量:3
2012年
文安斜坡在西倾缓坡背景上发育了北东向西掉断层、北东东向或近南北向东掉断层等2组主要断层,古近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沉积,长期活动的北东向顺向正断层与三角洲、河流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了文安斜坡中浅层油气运移的"阶梯型"输导格架。以中期旋回层序划分油气运聚单元,建立初始地质概念模型,采用砂地比作为渗透性砂体输导性能的评价参数,以启闭性作为断层输导性能综合评价的基本参数。基于栅格数据模型构建了综合表征砂岩输导体、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的三维输导格架数字模型。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钻井油层分布和油气显示的对应分析表明,该模型可准确地反映文安斜坡中浅层复杂断裂条件下的油气输导格架特征。
吴东胜郭惠平李先平周从安朱洁琼
二连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04年
二连盆地具有低地温、异常低压和单一温压系统的弱流体动力特征;盆地中的油气主要在较高孔渗的输导层、不整合和断裂系统中运移,很少有单一的输导方式形成的油气藏,更多的是其中几种组合成的复杂的立体输导网络即输导系统;在二连盆地中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以侧向运移为主,也有垂向运移和阶梯式复合运移,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非势控"特征。
张以明刘震邹伟宏肖伟李先平党虎强
关键词:二连盆地油气运移输导层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被引量:14
2007年
二连盆地在腾二末期由张性应力场转变为压性应力场,为反转构造的形成创造了应力条件。不同凹陷或地区因地质背景不同,受力机制不同,形成的反转构造特征各异。对于二连盆地而言,形成于赛汉中期以前,反转程度较强烈,有主力烃源层阿尔善组地层卷入变形的反转构造,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最为有利。
杜维良李先平肖阳张久强吕亚辉于顺平
关键词:二连盆地应力场油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