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景景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成像
  • 4篇影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肿瘤
  • 2篇肉瘤
  • 2篇皮肤
  • 2篇皮肤纤维肉瘤
  • 2篇胃间
  • 2篇胃间质瘤
  • 2篇纤维肉瘤
  • 2篇良恶性
  • 2篇列线图
  • 2篇隆突
  • 2篇隆突性
  • 2篇扩散
  • 2篇扩散加权
  • 2篇扩散加权成像
  • 2篇加权成像
  • 2篇间质

机构

  • 9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9篇徐景景
  • 7篇陈月芹
  • 3篇孙占国
  • 3篇朱来敏
  • 2篇时克伟
  • 2篇毛森
  • 2篇胡喜斌
  • 2篇王飞云
  • 1篇史志涛
  • 1篇王皆欢
  • 1篇王玉红
  • 1篇刘慧君
  • 1篇张庆鑫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影像学特征被引量:6
2019年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来源于真皮及皮下间叶组织的中间性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肿瘤的1%[1];临床常表现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无痛性结节或肿块,表面多呈紫红色,常被误诊为良性病变而仅行单纯肿物切除术,导致局部复发,甚至转化为多形性未分化肿瘤而危及生命。因此,准确、全面地认识DFSP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减少误诊和术后复发,对DFSP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史志涛陈月芹赵凡徐景景王唯伟
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
乳腺隆突性纤维肉瘤一例
2017年
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发现左乳无痛性肿物2年余,近2个月自觉肿块增大,无橘皮征,无乳头凹陷及溢液.体格检查:左乳内上象限触及大小约3.0cm×2.0cm的肿块,质硬,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
王唯伟时克伟刘庆旭王飞云邵凯徐景景
关键词:乳腺肿瘤皮肤纤维肉瘤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的多参数MRI模型对睾丸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MRI模型对睾丸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睾丸肿块患者43例,且术前2周行MRI检查,良性组21例,恶性组22例,所有病例均行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K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病理资料、常规MRI征象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平均扩散峰度值(MK)、平均扩散率(MD);绘制ROC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肿块的大小多大于良性组,且恶性组肿块瘤内分隔多见,边界多不清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将肿块大小、瘤内分隔征象及肿块边界情况三者联合的AUC为0.917,敏感度为95.2%,特异度81.8%,准确度为83.7%。良性组ADC、D值高于恶性组,而D*、f、MK值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当ADC≤1.03×10^(-3)mm^(2)/s、D≤0.88×10^(-3)mm^(2)/s、D*≥21.09×10^(-3)mm^(2)/s、f≥15%,MK≥0.99时,诊断倾向于恶性病变,其中D值的AUC最大,为0.823,准确度最高,为74.4%。ADC+D+D*+f+MK值的AUC为0.950,诊断效能均高于单一参数(Z=2.227,P=0.0260;Z=2.231,P=0.0257;Z=2.092,P=0.0364;Z=2.314,P=0.0207;Z=2.592,P=0.0095);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0.9%,准确度为90.7%,均高于常规MRI模型。结论:扩散加权成像的多参数MRI模型可用于睾丸良恶性肿块的预测,DWI+IVIM+DKI联合模型可提升睾丸良恶性肿块鉴别准确性,有利于患者术前精准治疗。
徐景景钱海珍陈月芹王皆欢朱来敏胡喜斌王唯伟
关键词:睾丸肿瘤磁共振成像
《请您诊断》病例125答案:梨状肌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2017年
病例资料患者,女,5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无力5个月,加重伴不全瘫2个月。查体:左侧腰部、臀部压痛、叩击痛阳性,被动活动时左下肢疼痛明显加重,全身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入院后及出院后一个月时均行头、胸和全腹CT增强检查,未见明显肿块影。
王唯伟时克伟徐景景刘慧君张庆鑫王飞云
关键词:梨状肌磁共振成像
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列线图模型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术前鉴别诊断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ST)(长径2~5 cm)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4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2017年6月至2022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49例GS患者和240例G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GS与GST的独立因素。采用R4.3.1软件构建鉴别GS和GST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鉴别GS与GST的效能;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GS患者和GST患者有临床症状率、钙化率、溃疡率、肿瘤血管率、长短径比值和动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患者女性比例、发生于胃中下部率、混合或腔外型生长率、肿瘤相关淋巴结率、明显强化率、静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P-N)、延迟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D-N)、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CTV P-A)和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CTV D-P)明显高于GST患者[75.51%(37/49)比58.33%(140/240)、85.71%(42/49)比54.17%(130/240)、75.51%(37/49)比45.00%(108/240)、44.90%(22/49)比5.42%(13/240)、51.02%(25/49)比27.08%(65/240)、32.0(26.0,43.5)HU比29.0(22.0,37.7)HU、(44.59±13.46)HU比(32.94±12.47)HU、20.0(11.5,25.0)HU比10.0(5.0,17.0)HU和9.0(6.0,12.0)HU比4.0(-2.7,7.0)HU],年龄、形态不规则率、囊变率和不均匀强化率明显低于GST患者[(58.12±12.59)岁比(62.05±11.22)岁、16.33%(8/49)比38.33%(92/240)、18.37%(9/49)比51.25%(123/240)和34.69%(17/49)比56.25%(135/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是鉴别GS与GST的独立影响因素(OR=3.599、0.201、19.031、1.124和1.160,95%CI 1.184~10.938、0.070~0.578、6.159~58.809、1.066~1.185和1.094~1.231,P<0.05或<0.01)。基于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构建鉴别GS
赵鲁平陆浩然王玉红徐景景孙占国陈月芹翁泽灿毛森
关键词: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肿瘤列线图
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MRI多种模型对高、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MRI多种模型对高、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66例,低级别组49例,高级别组17例。所有病例均行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K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病理资料、常规MRI征象、表观扩散系数(ADC)及IVIM、DKI参数,其中IVIM参数包含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DKI参数涵盖平均扩散峰度值(MK)、平均扩散率(MD);绘制ROC曲线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高级别组CCRCC较低级别组病变边界多不清晰,更容易出血,且脂肪浸润、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肿大相对更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边界、出血、肾周脂肪浸润、静脉瘤栓、淋巴结转移联合的常规MRI模型的AUC为0.816,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2.94%,准确度为87.9%。高级别组CCRCC的ADC、D、MD低于低级别组,而MK高于低级别组(P<0.05),D^(*)和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参数中D值的诊断效能(AUC=0.852)最大、特异度(94.12%)最高。联合ADC、D、MD、MK多种参数值,其诊断效能(AUC=0.926)明显高于单一参数(Z=3.226,P=0.0013;Z=2.217,P=0.0267;Z=2.512,P=0.0120;Z=2.605,P=0.0092),其特异度(100%)、准确度(84.8%)高于常规MRI模型,最佳诊断阈值为ADC=1.55×10^(-3)mm^(2)/s、D=0.60×10^(-3)mm^(2)/s、MD=1.36×10^(-3)mm^(2)/s, MK=1.53。结论 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MRI多种模型可应用于对CCRCC高、低级别的预测,联合DWI、IVIM、DKI模型可提升对高、低级别CCRCC的鉴别诊断效能,有利于患者术前精准评估、治疗。
徐景景秦元林王唯伟胡喜斌陈月芹朱来敏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扩散加权成像
肝脏异位妊娠影像表现1例被引量:3
2019年
患者女,30岁。孕1产1。因停经63天,阴道流血10余天就诊。体格检查: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为防止异位妊娠病灶破裂未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7193mIU/ml,白细胞11.1×10^9/L,各项肿瘤指标均为阴性。
徐景景赵凡王唯伟陈月芹
关键词:肝脏超声检查
基于CT影像特征的列线图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的列线图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良性组114例,恶性组1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征,包括结节的数目、位置、形态、边界、成分、钙化、包膜是否完整、纵横比(轴位及冠状位)、强化方式及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验证该模型的性能。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均好发于女性,良性结节组占比略高于恶性结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良性结节组的平均年龄大于恶性结节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组多位于腺体内,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恶性结节组多位于包膜下,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两组结节的位置、形态、边界、成分、钙化、包膜是否完整、轴位纵横比及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节的数目、强化方式、冠状位纵横比及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影像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结节位置、边界、轴位纵横比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1.266(5.679~22.350),4.414(2.361~8.252),5.348(1.762~16.228)],其中轴位纵横比诊断恶性结节的最佳阈值为纵横比>1.06。根据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95%CI:0.805~0.889),敏感度为77.5%、特异度为86.7%,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拟合度良好。结论CT影像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当甲状腺结节边界模糊、位于包膜下、结节轴位纵横比>1.06时倾向于恶性结节,反之则倾向于良性结节
王芳芳徐景景赵鲁平毛森孙占国陈月芹
关键词:列线图甲状腺结节
多层螺旋CT对2~5 cm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2~5cm胃间质瘤(GST)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cm G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肿瘤倾向良性生物学行为组(116例)和倾向恶性生物学行为组(49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CT特征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对肿瘤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GST的最大径、最小径、生长方式、形态、溃疡、囊变或坏死、肿瘤血管、肿瘤周围淋巴结、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方面在危险度分级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最大径、最小径、肿瘤血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呈中度正相关,肿瘤最大径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94,特异度、准确度最高,分别为87.8%、87.3%。经Logistic回归分析,GST最大径线(OR=7.560,P<0.001)、生长方式(OR=2.747,P=0.002)、肿瘤血管(OR=5.817,P=0.001)为鉴别GST不同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肿瘤血管联合,AUC为0.936,诊断效能均高于单一方法(Z=2.016~5.770,P=0.001~0.044);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1.8%,准确度为89.6%,均高于单一方法。结论多层螺旋CT对2~5cm GST危险度的分级有重要诊断价值,联合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肿瘤血管可以更好的评估肿瘤危险度分级,对患者术前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徐景景于昊朱来敏赵鲁平王芳芳孙占国陈月芹
关键词: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