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萌

作品数:20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叙事
  • 4篇地理
  • 3篇文学
  • 2篇神话
  • 2篇审美
  • 2篇希腊神话
  • 2篇古希腊神话
  • 2篇国文
  • 2篇本体
  • 1篇当代小说
  • 1篇地理方位
  • 1篇地理系
  • 1篇地理系统
  • 1篇信仰
  • 1篇叙事美学
  • 1篇叙事形态
  • 1篇学科
  • 1篇学科互动
  • 1篇研究范式
  • 1篇艺术

机构

  • 18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丁萌
  • 3篇邹建军

传媒

  • 5篇世界文学评论...
  • 2篇歌海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华文文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湖南大众传媒...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钦州学院学报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关东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小说在两性书写上的“民间叙事”表达——以莫言、迟子建、林白、白先勇与苏童的小说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两性书写是当代小说的敏感领域,需寻求合适的表达方式,“民间叙事”不失为合情亦合理的选择。“民间叙事”是指以民间生活为题材、以民间文化为纽带和以民间生态为本位的叙事追求,而两性书写是民间生活、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态的重要领域,民间叙事则为当代小说的两性书写提供了参照。具体而言,这种叙事追求可从空间的移位、身份的再认知与跨界伦理的心理还原三个方面管窥:空间上,将发生场所由室内移位至室外的天地,得以在孕育生命的土地上透视灵魂;身份上,将欲望与身份认知建立联系,在两性体验中不断加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伦理上,重新审视跨界伦理的心理动因,尝试修复缺位或失位的伦理关系。民间叙事展现出对两性欲望的真实书写与包容呈现,尝试通过两性书写来透视生命本质,为当代小说在两性书写的表达上提供了路径。
丁萌
关键词:民间叙事
三位一体,相反相成——《卡利古拉》的悖论审美创造
2018年
《卡利古拉》为加缪荒诞哲学的起始,整部戏剧浸染于种种不可调和的悖论之中,主要表现为三重悖论:暴君、逻辑、自由。三重悖论在意指、层次上不尽相同,丰富了"荒谬"一词本身的涵义与指向。三重悖论都由荒谬统摄,最终又指向荒谬,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以荒谬支撑整个文本,以悖论昭示加缪的荒谬哲学,又孕育着反抗的自觉与自决,剧本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审美创造。悖论彰显的矛盾不在于强调对立与差异,而是在艺术的审美冲突中传达加缪本人对荒谬的感受与对反抗精神的肯定,与加缪后来形成的"荒谬—反抗"体系彼此映照。悖论审美创造的背后,需要再次回到作者自身的悲剧理论建构与地中海美学思想上寻找答案。
邹建军丁萌
关键词:暴君逻辑荒谬反抗
逃离与回归——《喜福会》中母亲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2018年
《喜福会》中母亲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逃离与回归的过程。对中国文化的逃离,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逃离与接受新文化两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回归,在于母亲们一直秉持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习俗与婚姻理念两个方面。母亲一代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问题上,建立在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两种文化也在母女关系的和解中趋向"和",蕴含着谭恩美对异域文化间如何平等互视的思考。
丁萌
关键词:中国文化逃离
空间构形、方位衔接与文学地图——《黑暗传》中的地理叙事
2021年
《黑暗传》中的神话世界为万物起源与宇宙秩序提供了答案。这一神话世界基于何种叙事逻辑落成?神话塑造时空,也以此构建神话想象中的内外世界,以界为分,地理界域感逐步明晰,即从地理叙事的角度出发,更有利于把握《黑暗传》的神话世界是如何被构造、呈现出何种形态以及所包孕的地理美学。具体而言,文本内部的神话世界以创世、出世与治世为分,地理叙事逻辑主要呈现为空间构形、方位衔接与文学地图这三种形式,描绘出了糅合混沌与色彩、光明与黑暗的神话世界,自此《黑暗传》也不再"黑暗"。
丁萌
关键词:地理方位文学地图《黑暗传》
“强制阐释”存在的必然性
2016年
'强制阐释'作为西方文论久已有之的弊病,张江先生将其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并形成了系统理论,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西方文论、阐释过程三个维度出发,去探究其存在的必然性。同时,对其定义的四个标准也有待商榷,任何理论都有其缺陷,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强制阐释'对中国文论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反思与探讨。
丁萌
关键词:必然性中国文论
古希腊神话的地理叙事被引量:1
2022年
地理基础是影响文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古希腊神话与地理紧密相关,文本内部的叙事逻辑与文本外部的传播踪迹均以此统摄:在内表现为神话想象以地理基准为据,在外表现为影响辐射以地理图式为形。而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地理叙事”,是烛照以“地理”为阐释动力与传播路径之对象的星星之火。以“地理叙事”解读古希腊神话,其内逻辑与外形态被置于四重视域:哲学本体视域中的概念地理、地理文本视域中的权力空间、地域美学视域中的海洋精神与地理传播视域中的精神动力。“地理叙事”是寻踪古希腊神话成文、立形与传播的入口,也是对该术语的效力试炼与理论调补。在坚守本体不偏、阐释不古的原则下,“地理叙事”对古希腊神话研究予以理论激活,展现了古希腊神话作为世界文学的精神坐标的地位,同时赋予了文学地理学批评以理论温度。
邹建军丁萌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本体
本体阐释、实体转换与文化消费——九尾狐的当代神话建构
2021年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异兽,既包孕太平盛世、子孙繁息的瑞兆,又氤氲狐妖媚精、淫乱动荡的邪气。正是九尾狐邪瑞并存的双面特质与丰富涵义,为神话的当代转换提供了资源与动力,成为神话现代转换进程中的典型案例。九尾狐的当代神话建构需经历如下步骤:首先,追本溯源,认清九尾狐本体形象而不致偏离本体;其次,典型分析,试析神话形象向实体形象转换的典型案例,对转换路径、转换形态与大众接受进行多维考量;最后,消费量化,在资源转换为资本的文化消费过程中,总结九尾狐之于文化消费层面的经验与不足。九尾狐的当代神话建构是对神话资源如何实现当代转换的思考,亦是神话迈向良性文化产业的评估反思。
丁萌
关键词:九尾狐本体
比较故事学的研究范式与共同体理念——以刘守华“求好运”故事的比较研究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刘守华先生在《比较故事学》中集中提出了“比较故事学”的学术命题,并对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价值与研究出路在学术实践中予以阐明,在中西比较视域中彰显了故事丰富的文化特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理念。同时,刘守华先生在比较故事学研究中凸显了“求好运”故事的中国特色,揭示了故事背后所闪耀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比较故事学的研究注入了理论血液与人性温度。
丁萌
关键词:研究范式
《罗斯莫庄》中布伦德尔的潜在价值探寻
2017年
布伦德尔是易卜生象征剧《罗斯莫庄》中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人物,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置该人物于剧本人物关系网,会发现这一角色设定的特殊性。他的潜在价值,在于滑稽人物言行的背后,所体现出的启蒙性与反思性。启蒙,表现为对罗斯莫两次转变的影响;反思,在于易卜生对以布伦德尔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局限性的微观思考。
丁萌
关键词:布伦德尔启蒙性
学科话语与民间话语——《世界华文文学概论》的“双语”建构
2022年
《世界华文文学概论》是古远清先生于八十华诞之际献给学界的力作,在世界华文文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质疑中,试图从学科建设入镜以匡名立帜。本文聚焦话语范式,尝试从学科话语与民间话语切入,阐明此著的“双语”建构。学科话语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核心与研究价值的品格归纳,具体可从边界定位、认同聚焦与价值评估三个关键词来阐明学科话语。而民间话语基于跨界视域下学科间的有机互动,致力于为流散、漂泊与移动的华文作家主体提供扎根于民间的多维体验与根性认同,其肌理可从对话机制、调和功能与审美参照三个方面来阐明。最后对《概论》在学科话语及学科建设上的贡献与不足稍作评议,并基于“双语”建构的探索,希冀世界华文文学能在适度跨界与本土回归中寻求造血激活。
丁萌
关键词:民间话语双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