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薇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输血
  • 2篇弹力
  • 2篇血功能
  • 2篇血疗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弹力图
  • 2篇血液
  • 2篇血液病
  • 2篇血液病患者
  • 2篇输血疗效
  • 2篇凝血
  • 2篇凝血功能
  • 2篇临床输血
  • 2篇病患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瓣膜
  • 1篇心脏瓣膜置换
  • 1篇心脏瓣膜置换...

机构

  • 7篇航天中心医院

作者

  • 7篇王新华
  • 7篇白薇
  • 5篇高晓云
  • 4篇贾军会
  • 3篇田华
  • 3篇白宇

传媒

  • 2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储存式自体输血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储存式自体输血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氧合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进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30例,按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65)与观察组(n=65)。对照组进行异体输血,观察组进行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对比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前1 d、术后1 d、术后5 d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imer,D-D)]、氧合状况[氧摄取率(oxygen extraction ratio,ERO_(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_(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_(2))]、免疫功能[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Ts)、Th/Ts、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 d的FIB、APTT、PT、D-D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5 d的PaO_(2)、SvO_(2)、Th、Th/Ts、NK高于对照组(P<0.05),ERO_(2)、T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低于对照组的15.38%(P<0.05)。结论:储存式自体输血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可有效改善血液氧合状况及免疫功能,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邸艳辉白宇贾军会白薇寇立舵王新华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储存式自体输血异体输血氧合状况细胞免疫功能
AIHA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输注悬浮红细胞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采用悬浮红细胞输注方式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5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并分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分型、凝集强度与溶血和贫血程度关系。对56例患者分为A组8例(药物治疗),B组18例(输注洗涤红细胞),C组30例(输注悬浮红细胞)。将3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进行比较。比较3组临床症状缓解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6例患者,抗-IgG型自身抗体34例(60.71%),抗-C3d型自身抗体5例(8.93%),抗-IgG+C3d型复合自身抗体17例(30.36%)。其中单纯型(IgG、C3d)与复合型(IgG+C3d)的溶血参数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56例患者DAT结果均为阳性(凝集强度W+-4+),自身抗体和DAT凝集强度与溶血和贫血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Ret、TBIL均显著降低,RBC、Hb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组患者RBC、Hb、Re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87.5%)、B组治疗总有效率(94.4%)、C组治疗总有效率(100%),3组比较临床症状完全有效率及部分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A患者自身抗体和DAT凝集强度越强溶血程度越严重,而贫血程度也随之加重。临床上应用悬浮红细胞输注方式对AIHA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改善患者缺氧症状,并具有安全有效性,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临床重要意义,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运用。
邸艳辉管行寇立舵白薇王新华
关键词:AIHA血型血清学输血疗效输血安全性
恶性血液病患者抗-CD38单克隆抗体达雷木单抗治疗后配血方法探讨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达雷木单抗(Daratumumab,DARA)治疗后合理有效的配血方法,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DARA治疗前后进行ABO血型、Rh血型鉴定、红细胞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用0.2 mol/L二硫苏糖醇(DL-Dithiothreitol,DTT)灭活处理红细胞抗体筛查细胞及献血者红细胞后重复试验,排除DARA的干扰。结果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DARA治疗前后ABO、Rh血型鉴定结果无差异,治疗前红细胞抗体筛查均阴性,治疗后均阳性,且谱细胞抗体鉴定未显示抗体特异性,患者与献血者红细胞交叉配血主次侧均凝集,配血不相合。用0.2 mol/L DTT灭活处理红细胞抗体筛查细胞及献血者红细胞后重复试验显示红细胞抗体筛查及鉴定均阴性,交叉配血主侧均阴性,次侧与灭活前患者自身对照一致,交叉配血相合,给予患者输注后复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增量有效。结论0.2 mol/L DTT灭活红细胞可有效消除DARA对于配血的干扰,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DARA治疗后常规配血方法,可进行应用及推广。
高晓云王新华田华贾军会邸彦辉白宇白薇寇立舵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交叉配血
Rh表型配合性输注红细胞疗效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分析评价Rh表型配合性输注红细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Rh表型配合性输注与非配合性输注、初次非配合性输注与再次非配合性输注红细胞后患者血红蛋白增长量和溶血相关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研究评价了120例反复输血患者共计674次输血效果,Rh表型配合性输注每U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长量优于非配合性输注[(33.397±1.475)g/U vs (29.951±1.304)g/U,P=0.033],而初次非配合性输注与再次非配合性输注后血红蛋白增长量无统计学差异[(28.942±2.083)g/U vs(30.686±1.737)g/U,P=0.589]。输血后溶血相关检测显示,乳酸脱氢酶的升高与红细胞洗涤、辐照、效期、再次非配合性输注等因素均有相关性(均P<0.05);再次非配合性输注后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较初次非配合性输注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均P<0.05)。结论: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Rh表型配合性输注可以减少抗原暴露的概率,增强输血疗效,是保证患者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贾军会高晓云田华白薇王新华
关键词:输血疗效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比较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对临床输血患者凝血功能评估的差异,探讨临床输血患者凝血功能评估的最佳方案。方法对6 0例临床申请进行血小板和/或血浆输注治疗的患者同时进行传统凝血项、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Sonoclot分析检测,分析三种方法检测凝血功能结果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三种方法中反映凝血因子活性的参数R、ACT、PT、APTT、INR呈明显相关;反映纤维蛋白原功能的参数ANGLE、CR、FIB明显相关;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参数MA、TP、PLT显著相关。参数R与ACT、ANGLE与CR评估结果存在一致性,而其他参数评估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参数TP、INR与患者临床出血现象显著相关。结论传统凝血项检测、TEG、Sonoclot检测对应参数呈显著相关,均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凝血功能状况,但是三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不能相互替代。临床输血患者凝血功能评估应综合多项检测结果并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高晓云白薇王新华
关键词: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输血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对临床输血患者凝血功能评估的差异,探讨临床输血患者凝血功能评估的最佳方案。方法 对60例临床申请进行血小板和/或血浆输注治疗的患者同时进行传统凝血项、血栓弹力图、Sonoclot分析检测,分...
高晓云白薇王新华
关键词: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输血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分析及管理策略探讨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方法选择2015—2018年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首次在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198例,应用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估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分析发热、脾大及化疗等非免疫因素以及血小板HLA-Ⅰ类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时合理有效的输注管理策略。结果198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1823次,有效输注1040次,总体输注有效率为57.0%。血小板输注有效性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降低(χ^(2)=45.840,P=0.000);发热、脾大、免疫抑制、化疗和移植因素可显著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P<0.05)。患者血小板HLA-Ⅰ类抗体阳性率为22.2%。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在HLA-Ⅰ类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比较(62.3%比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81,P=0.000),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HLA-Ⅰ类抗体产生在不同输注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015,P=0.091),抗体的产生未伴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并且HLA-Ⅰ类抗体的产生在不同年龄、性别及血液病种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在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管理过程中,加强非免疫性因素监测及处理的同时,应在血小板输注前常规开展血小板HLA-Ⅰ类抗体检测。
高晓云王新华寇立舵田华贾军会白宇白薇邸彦辉
关键词: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