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蚊类
  • 1篇首次截获
  • 1篇鼠类
  • 1篇蜚蠊科
  • 1篇吸食
  • 1篇接边
  • 1篇截获
  • 1篇机场
  • 1篇铰接
  • 1篇本底
  • 1篇本底调查
  • 1篇DNA测序
  • 1篇测序
  • 1篇长脚

机构

  • 3篇天津国际旅行...

作者

  • 3篇郭强
  • 3篇张琛
  • 2篇祁军
  • 2篇赵丹云
  • 1篇李智慧
  • 1篇詹曦菁

传媒

  • 1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口岸卫生控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鼠类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创造提供了一种鼠类固定装置,包括第一铁丝圈和第二铁丝圈、第一长脚吸盘支架和第二长脚吸盘支架、第一铁丝网板和第二铁丝网板、第一短脚吸盘支架和第二短脚吸盘支架,所述第一铁丝网板和第二铁丝网板铰接,两铁丝网板铰接边由...
郭强詹曦菁李智慧陈卫军张琛祁军
文献传递
天津口岸首次截获四斑大蠊(蜚蠊科:大蠊属)
2024年
目的 对天津口岸首次从泰国入境集装箱中捕获的蜚蠊进行形态描述和DNA测序,为国境口岸蜚蠊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2024年1月5日,天津口岸从泰国入境集装箱中捕获1只雄性蜚蠊,对该蜚蠊进行形态鉴定并描述。取蜚蠊后足1条,提取基因组DNA,扩增目的片段并测序。结果 经过形态学鉴定,依据前胸背板两对浅色斑块的典型特征,确定该蜚蠊为四斑大蠊Periplaneta quadrinotata,通过GenBank检索相关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印证该蜚蠊为大蠊属。结论 四斑大蠊在泰国等地有相关报道,在我国未见相关研究及报道,此次截获蜚蠊为全国口岸首次截获。为防止该蜚蠊通过国际贸易的集装箱传入我国,本次研究对四斑大蠊进行形态特征描述及DNA测序,以供口岸检疫人员和昆虫研究人员鉴别参考。
郭强赵丹云张琛田卉祁军马毅
关键词:DNA测序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2012-2017年蚊类本底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调查收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自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蚊类的监测数据,分析种属构成、生境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每年的5月至10月为止为一个监测周期,每月上下旬各监测一次,每次连续3天,遇雨雪等极端天气顺延,选定机场口岸和周边500米范围内的三个调查点,即机场办公区域,机场生活区域,候机楼外环境,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诱集。结果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蚊类主要由淡色库蚊、二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背点伊蚊、刺扰伊蚊及中华按蚊构成,分别占96.81%,0.29%,0.63%,0.32%,0.82%,0.02%,0.83%,0.28%,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淡色库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在三种不同生境下的分布比例相似,约为1:1:1,三带喙库蚊及白纹伊蚊主要分布于机场生活区,二带喙库蚊及背点伊蚊主要分布于机场办公区,致倦库蚊主要分布于候机楼外环境。结论以上蚊其种群构成及分布符合其生活习性,无反常波动;蚊种季节消长的普遍规律为5月份开始活跃,7-8月份达到高峰,9-10月份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故7-8月份是天津机场蚊虫防控的重点;2014-2016年蚊密度较往年蚊密度为低,证明机场蚊虫防控取得较明显效果;5年度监测周期内的季节消长曲线相近,无较大波动,证明以上蚊种在天津机场区域的生态分布平衡,种群构成稳定,未发现新物种,区域外蚊种入侵及定殖的风险极低。
赵丹云郭强张琛陈卫军
关键词:机场蚊类本底调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