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波
- 作品数:6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九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栓弹力图判断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创伤时凝血功能紊乱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文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指标判断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预后,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4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收集患者入重症医学科时的临床资料、入院2 h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TEG结果。根据患者伤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108)和死亡组(n=16),比较两组间TEG相关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筛选最佳预后判断指标,并根据指标界值分组,比较组间的血小板计数和病死率。结果与生存组的血块形成时间(K)[3.2(2.2~4.8) min]相比,死亡组K[5.2(5.0~9.8) min]显著延长(P<0.0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α角[(47.01±16.27) vs (39.24±16.29)]、血块最大强度(MA)[(49.99±12.39) mm vs (37.88±11.89) mm]和凝血综合指数(CI)[-3.1(-5.9~-1.15) vs-6.5(-6.9~-5.5)]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值与创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MA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其界值为45.65 mm,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2%、87.5%、66.7%和97.5%。MA<45.65 mm组的PLT计数[86(46~114)×10~9/L]明显低于MA>45.65 mm组[116(84~171)×10~9/L],病死率则明显高于MA>45.65 mm组(31.8%vs 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指标中,MA能够判断创伤性凝血病的预后。MA<45.65mm提示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已经出现血小板早期功能障碍,并预示预后不良。
- 曾庆波宋景春钟林翠邓星平胡艳晶宋晓敏李兆芳
- 关键词:创伤凝血病血栓弹力图预后
- 大黄素对脓毒症大鼠凝血紊乱治疗的作用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0只健康的雌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盲肠结扎组和大黄素组。收集盲肠结扎术后6、12、24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TEG)普通杯及功能性纤维蛋白原杯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K)、血块形成动力学(Angle)、血块最大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以及纤维蛋白原功能(FLEV)。观察各组大鼠48 h的生存率。结果假手术组、盲肠结扎组和大黄素组的盲肠结扎术后48 h生存率依次为100%、20%和40%。术后6 h,盲肠结扎组的APTT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延长,大黄素组APTT较盲肠结扎组明显缩短;术后6、12、24 h,盲肠结扎组和大黄素组的PT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TEG普通杯结果显示盲肠结扎组中,K值在术后12 h显著降低(P<0. 05),α角、MA值以及CI值在术后12和24 h显著升高(P<0. 05)。大黄素组中,MA值以及CI值在术后12和24 h均显著升高(P<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盲肠结扎组的α角在术后12 h显著升高(P<0. 05),MA值与CI值在术后6 h显著降低(P<0. 05)。TEG功能性纤维蛋白原杯结果显示盲肠结扎组中,α角在术后12 h显著增大(P<0. 05); MA值与FLEV值均在术后24 h显著升高(P<0. 05)。与盲肠结扎组比较,大黄素组的α角在术后12和24 h显著升高(P<0. 05),FLEV值及MA值在术后24h均显著升高(P<0. 05)。结论脓毒症大鼠的整体凝血状态表现为低凝倾向,凝血因子功能减弱,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先减弱后增强。大黄素能够改善脓毒症大鼠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功能,降低脓毒症大鼠48 h病死率。
- 林青伟宋景春曾庆波钟林翠宋晓敏张昕
- 关键词:大黄素脓毒症凝血
- 创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栓弹力图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研究创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弹力图(TEG)诊断标准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8例创伤患者,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116)与死亡组(n=12),比较2组患者入院2h的TEG和常规凝血指标如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比较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诊断标准与TEG诊断DIC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与生存组K值[3.0(2.1~4.5) min]相比,死亡组K值[5.0(2.1~8.7) min]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生存组α角[51.6°(40. 8~59.6)°]、血块最大强度(MA)[(51.82±13.07) mm]与凝血指数(CI)值[-2.9(-6.3^-0. 7)]均分别显著高于死亡组α角[39.5°(28.2~55.6)°]、MA值[(37.35±17.49) mm]和CI值[-6.85(-11.45^-2.73)]均明显降低(P<0. 05)。符合TEG-DIC诊断标准的DIC患者发病率较ISTH-DIC诊断标准升高(P=0. 048); TEG评分与病死率呈正相关(r2=0. 9423,P=0. 006)。结论 TEG可用于诊断创伤合并DIC和判断预后。
- 曾庆波宋景春林青伟胡炜邓星平张昕陈涛宋晓敏
- 关键词:创伤血栓弹力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肝素酶修饰的血栓弹力图用于血液净化时肝素监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研究肝素酶修饰的血栓弹力图(hm TEG)用于持续性血液净化(CBP)时肝素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CBP治疗时应用肝素抗凝的50例患者,依据CBP抗凝时采用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监测或hm TEG监测,将患者分为APTT组(19例)和TEG组(31例),比较2组患者血液净化前后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差值、血液净化时间、肝素总剂量与出血并发症(包括置管处、口腔、鼻腔、胃肠道等部位)情况。结果与APTT组肝素总剂量[45(20~62.5) mg]相比,TEG组的肝素总剂量[73.5(29~84.5) mg]明显增加(P<0. 05);与APTT组的血液净化时间[23(14~29.5) h]相比,TEG组的血液净化时间[26.8(20. 00~47.25) h]明显延长(P<0. 05);与APTT组的SOFA评分减少差值(1.16±1.15)相比,TEG组的SOFA评分差值(2.16±0. 95)明显增加(P<0. 05); 2组间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应用hm TEG监测CBP时的肝素剂量可以延长滤器使用时间,疗效优于使用APTT监测。
- 邓星平曾庆波胡炜林青伟陈涛宋景春钟林翠张昕
- 关键词:血液净化肝素凝血
-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乌司他丁的体外抗凝作用
- 2018年
-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仪评价不同剂量乌司他丁的体外抗凝作用。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20名,男10名,女10名,从肘静脉采集静脉血4 mL,按乌司他丁剂量设置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1000 IU/mL)、中剂量组(2000 IU/mL)和高剂量组(4000 mL/IU),同时检测血栓弹力图,并对R值、K值、α角、最大振幅(MA)和综合凝血指数(CI)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的R值和K值均显著延长(P<0. 05),α角、MA和CI均显著降低(P<0. 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R值均显著延长(P<0. 05),MA和CI均显著降低(P<0. 05)。针对健康男性,对照组与低剂量组在各项指标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R值和K值均显著延长(P<0. 05),MA和CI均显著降低(P<0. 05)。针对健康女性,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的R值和K值均显著延长(P<0. 05),α角、MA和CI均显著降低(P<0. 05),但低、中、高剂量组间的R值、K值、α角、MA和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乌司他丁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功能,促使机体形成低凝状态。这种体外抗凝作用与剂量和性别显著相关。
- 宋景春胡炜杨洋林青伟曾庆波邓星平
- 关键词:乌司他丁血栓弹力图凝血体外性别
- 大黄素对脓毒症后期小鼠血小板功能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血小板的分泌、聚集功能失调与脓毒症炎症失控和凝血异常密切相关。文中研究大黄素对脓毒症后期小鼠血小板聚集、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11只健康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开腹后寻找盲肠后还纳)、盲肠结扎组(结扎大部分盲肠)和大黄素组[盲肠结扎后灌喂250 mg/(kg·d)大黄素],观察盲肠结扎术后72 h的生存率,检测血小板(PLT)计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流式细胞仪检测P-选择素,酶联免疫法检测五羟色胺(5-HT)血清浓度,RT-PCR检测Rab27 mRNA,Western blot检测Rab27b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盲肠结扎组和大黄素组的盲肠结扎术后72 h存活率依次为100.0%、60.0%和66.7%。术后72 h,盲肠结扎组的血小板计数[(461.00±64.77)×10~9/L]较假手术组[(775.00±65.89)×10~9/L]明显降低(P<0.05);大黄素组[(635.20±83.57)×10~9/L]较盲肠结扎组明显升高,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盲肠结扎组的ALT[(194.02±31.85)U/L]和Cr[(1.94±0.29)mg/dL]均高于假手术组[ALT(41.55±1.24)U/L、Cr(0.72±0.11)m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组的ALT和Cr[(162.56±31.51)U/L、(1.53±0.30)mg/dL]较盲肠结扎组明显下降,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72 h时,盲肠结扎组的PLT聚集率和5-HT血清浓度依次为(12.67±4.04)%、(13.18±2.31)ng/L,较假手术组[(43.33±2.89)%、(34.35±5.79)ng/L]明显降低(P<0.05);大黄素组PLT聚集率为(24.67±2.52)%,较盲肠结扎组明显升高,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大黄素组的5-HT血清浓度(17.41±2.16)ng/L]与盲肠结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72 h时,盲肠结扎组的P-选择素表达率(16.78±1.6)%,较假手术组[(2.33±0.14)%]明显升高(P<0.05);大黄素组P-选择素表达率[(12.58±2.28)%]较盲肠结扎组明显下降(P<0.05),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假手术组、盲肠结扎组和大黄�
- 宋景春林青伟曾庆波邓星平宋晓敏钟林翠
- 关键词:大黄素脓毒症血小板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