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艳红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学龄
  • 1篇学龄儿童
  • 1篇同伴接纳
  • 1篇自我
  • 1篇自我评价
  • 1篇自我意识
  • 1篇问题干预
  • 1篇小学生
  • 1篇理学
  • 1篇流动儿童
  • 1篇接纳
  • 1篇精神卫生
  • 1篇孤独感
  • 1篇儿童
  • 1篇干预
  • 1篇干预性
  • 1篇干预性研究

机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王礼桂
  • 3篇易艳红
  • 2篇孟仙
  • 2篇梁修云
  • 2篇胡慧
  • 1篇陈艳琳

传媒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为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家长问卷)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武汉市4所小学1 503名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6%。自我意识各维度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显示,合群、焦虑、行为和幸福满足的高自我意识是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保护因素。结论高自我意识可以抑制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自我意识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王礼桂胡慧梁修云易艳红孟仙
武汉市流动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的关系调查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比较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孤独感状况的差异,探索流动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的关系。方法:在武汉市随机抽取3所小学3~6年级小学生,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同伴提名和友谊质量问卷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流动儿童孤独感得分(32.29±10.25)高于非流动儿童(29.96±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儿童孤独感检出率也高于非流动儿童(12.55%vs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伴接纳和积极友谊质量都能负向预测孤独感(路径系数分别为-0.388,-0.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友谊质量在孤独感与同伴接纳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发生率均高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同伴接纳、友谊质量能够预测孤独感。
易艳红陈艳琳王礼桂
关键词:流动儿童孤独感同伴接纳
小学生外向性行为问题干预效果分析
2012年
目的探索预防性团体干预减少学龄儿童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相关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试点小学三年级2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39名)和对照组(38名)。自制干预方案,对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团体干预。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家长版)、自编团体活动反馈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儿童在攻击、违纪和多动方面的外向性行为问题均得到明显改善(χ2值分别为27.10,11.59,10.71,P值均<0.05),不同测量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部分儿童反映干预活动对自己有明显影响,并且非常满意。结论团体干预在改善学龄儿童外向性行为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短期效果,对于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为问题预防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梁修云胡慧易艳红孟仙王礼桂
关键词: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