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行空
- 作品数:33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正化学源-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化合物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采用正化学源电离技术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9种卤乙酸化合物。方法样品采用甲基叔丁基醚进行液-液萃取,取上层有机相经酸化甲醇衍生后上机测试,采用基质校正曲线内标法定量。结果在0.2~100μg/L范围内,9种卤乙酸化合物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定量限(S/N=10)为0.107~1.640μg/L。对实际样品进行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进行加标回收实验,9种卤乙酸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1.8%~110.2%,相对标准偏差为3.9%~8.8%。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王红沈伟健张峰葛家春丁涛马行空余可垚胡国绅
-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生活饮用水卤乙酸
- 鲟鱼人工催产手术台
- 一种鲟鱼人工催产手术台,其特征是它包括支架(1)和鲟鱼手术架(4),支架(1)的一端固定有套环(2),支架(1)的另一端偏置安装有套管(3);所述的鲟鱼手术架(4)由T形主杆(5)、结构相同的两根上围杆(6)和将两根上围...
- 常智伟夏爱军赵福海赵沐子徐宇马行空饶守鹏刘国兴
- 文献传递
- 丁酸梭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抗氧化、免疫功能及消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试验旨在探究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丁酸梭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抗氧化、消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20只体格健全、活力相似、平均体重(4.50±0.75)g的螃蟹,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蟹。对照组(G0组)幼蟹饲喂基础饵料,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饵料中添加10^(5)(G5组)、10^(6)(G6组)、10^(7) CFU/g(G7组)丁酸梭菌。试验期4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饵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G6组幼蟹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G7组幼蟹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G6组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10^(6) CFU/g丁酸梭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抗氧化性、消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升效果较好。
- 彭佳慧田颖可马行空葛家春黄亚红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丁酸梭菌酶活性抗氧化免疫
- 中华绒螯蟹对7种动物性蛋白源表观消化率的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以氧化钇(Y2O3)为指示剂,分别选取鱼粉、海水鱼排粉、淡水鱼排粉、虾粉、鸡肉粉、鸭肉粉、猪肉粉7种动物性蛋白源,依据“基础饲料+试验原料”的原则配制试验饲料,以100%基础饲料作为对照,探讨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不同原料的表观消化。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不同蛋白源饲料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表现为海水鱼排粉组最高,其次是淡水鱼排粉组,猪肉粉组最低;脂肪表观消化率表现为淡水鱼排粉组最高;此外,淡水鱼排粉组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最高,饲料系数最低。
- 吴莹珂周雨辰李佳佳万文龙顾夕章丁桂涛马行空葛家春苗淑彦
- 关键词:蛋白源消化率饲料中华绒螯蟹
- 一种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 本发明属于分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本发明的检测方法以内标法结合多反应监测(MRM)‑信息关联采集(IDA)‑增强离子扫描(EPI)检测模式,检测出的疑似阳性样品,通过色谱峰、保留时间、离子峰度...
- 孟勇朱晓华葛家春杨洪生刘崇万马行空夏莉萍徐志华耿雪冰张秋云任娣葛筱琴胡月
- 文献传递
- 椎实螺与人工饵料投喂丰容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
- 2023年
- 为从食物丰容的角度探究不同投喂方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本实验选用体重为(7.19±0.64)g的中华绒螯蟹,单只饲养于底面直径15 cm的食品级塑料容器,以椎实螺与人工饵料为投喂丰容的饵料,设置了轮转投喂、混合投喂两个投喂丰容的实验组,并以纯饵投喂和纯螺投喂的两个非投喂丰容组为对照组,进行28 d的投喂饲养。其中轮转组每2 d先后投喂人工饵料和椎实螺,每4 d为轮转投喂的一个周期,混投组同时投喂人工饵料与椎实螺;纯饵组、纯螺组分别全程投喂人工饵料、椎实螺。实验结果表明,纯螺组及混投组中华绒螯蟹存活率显著高于纯饵组(P<0.05),即实验全程均有椎实螺投放的两组存活率更高。轮转组摄入的人工饵料量显著高于对应时段的纯饵组(P<0.05),但摄入的椎实螺量显著低于对应时段的纯螺组,且轮转组与混投组的人工饵料与椎实螺摄入量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中华绒螯蟹更喜食人工饵料。体重检测结果显示,混投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增长显著高于纯螺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饵料系数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丰容组人工饵料摄入量低于纯饵组,在生产上可进行更少的投入以节约成本。窒息试验结果表明,纯螺组中华绒螯蟹耐缺氧能力最高,丰容组其次,纯饵组最低。椎实螺虽不及人工饵料适宜生长,但作为动物性饵料起到了饵料丰容的作用,混合投喂时的生长效果与人工饵料相近,是一种可获得更佳生产效益的投喂方式。
- 田颖可马行空彭佳慧黄亚红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椎实螺人工饵料
-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不同群体的遗传结构,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中华绒螯蟹单年系F5代选育群体、“长江2号”和长江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6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7~11,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5394~9.5294,观测杂合度为0.6389~0.8611,期望杂合度为0.7907~0.9077,多态信息含量为0.7797~0.8951,6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高度多态性。3个河蟹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为0.8176~0.8478,多态信息含量为0.7841~0.8125,表明所有群体均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指数值为0.05269~0.08482,表明所有群体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5.34%,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4.66%。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单年系F5代选育群体先与“长江2号”群体聚为一类,再与长江野生群体聚为一类。
- 田间马行空曾健成王志红葛家春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标记种群遗传结构
- 两种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及可食部位风味品质的影响
- 2024年
- 为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及可食部位风味品质的影响,设置全程投喂配合饲料(A)和前期投喂配合饲料+后期投喂冰鲜鱼(B)两种投喂模式开展养殖试验。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雄蟹和雌蟹各15只。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生长性能,肌肉、肝胰腺和性腺相关品质指标以及肝胰腺和性腺的挥发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指数、肥满度及附肢肌肉的硬度、内聚性、弹性、剪切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B组的雄蟹性腺指数以及雌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的雌蟹生长性能优于A组(P<0.05),同样地,B组雄蟹肝胰腺和性腺色泽、肌肉胶原蛋白含量也优于A组(P<0.05),且B组的中华绒螯蟹具有更好的风味(P<0.05)。综上所述,前期投喂配合饲料而后期投喂冰鲜鱼的饵料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的育肥及风味品质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后续对于配合饲料的开发建议着重于呈味物质、促胶原蛋白生成和育肥功能饲料的开发方面。
- 邹芳徐洁史家源张鑫马行空王安然葛家春苗淑彦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冰鲜鱼育肥风味品质
- 不同条件下沙塘鳢鱼卵孵化率的研究
- 2017年
- 随着沙塘鳢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致使其苗种的供应量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要。目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沙塘鳢规模化人工繁殖已经成熟,每年都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苗种,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以及养殖户们的一致好评。
- 李潇轩马行空霍春林陆建林郑啸宇梁政远
- 关键词:卵孵化率塘鳢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沙塘鳢
- 健康与患病河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
- 2024年
- 本研究采集了江苏省扬中地区健康与患病河蟹池塘表层(0~5 cm)和深层(5~10 cm)的底泥,分析了不同池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患病组底泥的pH(7.77)和全钾(1.78 g/kg)显著低于健康组(7.91和1.95 g/kg),而水溶性盐总量(1.50 g/kg)显著高于健康组(1.05 g/kg)。在0~10 cm深度范围的底泥中,健康组深层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患病组深层的微生物丰富度(ACE和Chao)、多样性(Shannon)均显著高于表层(P<0.05)。两种池塘底泥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两种池塘存在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内的多种差异菌群。RDA分析结果表明,全氮是影响河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决定健康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还有水溶性盐、碳酸钙和全硫,而决定患病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有机质和p H。因此,底泥中芽孢杆菌和pH等可能是潜在影响河蟹健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河蟹池塘的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 陈友明陈友明葛家春李建刚马行空夏爱军
- 关键词:河蟹底泥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