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同峰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介入
  • 7篇封堵
  • 6篇心肌
  • 6篇心肌梗死
  • 6篇介入封堵
  • 6篇梗死
  • 6篇穿孔
  • 5篇室间隔
  • 5篇室间隔穿孔
  • 4篇动脉
  • 4篇封堵术
  • 3篇心肌梗死后
  • 3篇死后
  • 3篇介入封堵术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心病
  • 2篇主动脉
  • 2篇后室间隔穿孔
  • 2篇护理
  • 2篇安全性

机构

  • 14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河南省胸科医...
  • 1篇河南医学高等...

作者

  • 14篇陈同峰
  • 9篇刘煜昊
  • 7篇韩宇
  • 6篇韩艳
  • 5篇高传玉
  • 3篇程江涛
  • 2篇王志伟
  • 2篇陈慧玲
  • 1篇李君霞
  • 1篇付海霞
  • 1篇王宪沛
  • 1篇张静
  • 1篇郭蕊
  • 1篇司小明
  • 1篇王忠民
  • 1篇马凌燕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7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疗效观察及策略探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于该科介入治疗的17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策略。结果1例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未闭动脉导管最狭窄处约1 mm,仅封堵ASD,PDA未治疗。其余不同类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顺序按先行瓣膜扩张治疗,再封堵室间隔缺损(VSD),再封堵PDA,最后封堵ASD顺序进行,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造影及心脏彩超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技术难度大,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陈同峰孙子瑞韩艳韩宇高传玉刘煜昊
关键词: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时机的选择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封堵(transcatheter closure,TCC)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适宜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TCC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PIVSR)5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30 d死亡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VSR至TCC时间对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通过计算约登指数的最大值得出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将人群分为两组(早期组与延迟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 TCC治疗VSR患者51例,平均年龄为(66.73±7.77)岁,其中女性32人(62.7%),中位随访时间[490(107,1019)]d。AMI至VSR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1,3)]d,VSR至TCC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3(17,32)]d。高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升高、心源性休克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较高射血分数(EF)值、延迟手术是其保护因素(P<0.05)。将VSR至TCC时间纳入30 d死亡ROC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为21 d。早期组(≤3周)术后生存率(62.50%,15/24)低于延迟组(>3周)(96.30%,26/27)(χ^(2)=9.496,Log-rank P=0.002)。结论 延迟手术是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对于病情较稳定的PIVSR患者,建议发生VSR 3周后进行TCC手术,减少死亡事件发生。
王志伟王真真刘畅王琰陈同峰郭晓艳程江涛
关键词:室间隔穿孔心肌梗死介入封堵手术时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评估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通过分析其穿孔形态、大小,按照缺损直径加10 mm原则选择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6、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测量6 min步行试验(6MWT),抽血化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了解心功能。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93.8%)封堵成功,失败2例,术后死亡3例。27例出院患者中成功随访25例,随访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9.8±9.9)mm比(63.5±6.5)mm比(52.5±5.8)mm比(51.7±4.2)mm,P<0.001]、NT-proBNP[(3.6±0.4)pg/ml比(3.1±0.5)pg/ml比(2.9±0.4)pg/ml比(2.8±0.3)pg/ml,P<0.001]比较,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MWT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逐渐改善[(280.4±91.5)m比(301.0±75.5)m比(310.5±82.6)m,P=0.024],整体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者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封堵器脱落以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孙子瑞江继承蒋亚鹏陈同峰韩宇韩艳高传玉刘煜昊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术
影像融合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影像融合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应用第Ⅰ代VENUS-A瓣膜经股动脉途径行TAVI治疗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64~81(71.37±5.66)岁。根据术中是否采用影像融合技术分为常规组(22例)和融合组(13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资料(X线吸收剂量、对比剂使用量、造影次数以及快速起搏时间等)以及术后肾功能、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的差异,观察术后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心电图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其中有10例合并中重度关闭不全。与常规组相比,术中融合组的造影次数[M(Q_(1),Q_(3))][3.0(3.0,4.0)比5.0(5.0,6.0)次]、X线吸收剂量[342.0(44.5)比388.4(71.0)mGy]、对比剂使用量[(73.5±10.5)比(90.3±10.3)ml]少,快速起搏时间[(14.0±1.6)比(16.5±2.0)s]短(均P<0.05);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用时、预扩球囊大小、瓣膜植入深度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及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功能良好,常规组2例、融合组1例出现少量瓣周漏;常规组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结论影像融合技术简化了TAVI手术流程,缩短了心室起搏时间,减少了X线吸收剂量和对比剂的使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子瑞韩宇刘煜昊陈同峰李亚兵张戈军潘湘斌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
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封堵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讨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封堵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VSR封堵术的6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围手术期治疗配合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CL-90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治疗配合度、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能够改善AMI后VSR封堵术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
陈慧玲刘煜昊马凌燕陈同峰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
排除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排除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excluding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MELD-XI)评分情况,探讨其对AMI后VSR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66例AMI后VSR患者均行经皮介入封堵术,记录基础疾病、吸烟史、VSR位置、VSR直径、VSR至封堵时间及病变血管、再灌注治疗、心源性休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血肌酐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等,计算MELD-XI评分。出院后随访3年,记录患者生存情况。根据术后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56例和死亡组1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后VSR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术后30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MELD-XI评分预测AMI后VSR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术后30 d内死亡的效能;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预测模型的校准能力;以MELD-XI评分最佳截断值(15分)为界,将66例患者分为高MELD-XI评分组(>15分)14例和低MELD-XI评分组(≤15分)52例,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高、低MELD-XI评分组术后3年生存率。结果66例患者随访1 d~3年,30 d内死亡10例(15.2%);随访3年期间死亡16例,失访5例,术后3年生存率为73.8%。死亡组VSR至封堵时间[17(15,20)d]短于生存组[23(17,31)d](U=-2.633,P=0.008),再灌注治疗比率(0)、左室射血分数[(46.2±10.4)%]均低于生存组[50.0%、(51.8±7.6)%](χ^(2)=6.758,P=0.009;t=-2.011,P=0.048),心源性休克比率(90.0%)、MELD-XI评分[16(11,32)分]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10178(6429,22208)ng/L]、C反应蛋白[69.0(37.6,174.9)mg/L]水平均高于生存组[33.9%、11(9,14)分、4490(2091,8774)ng/L、12.3(5.8,35.8)mg/L](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冠心病、吸烟、VSR位置、�
王志伟王真真刘畅王琰陈同峰郭晓艳程江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
不同类型老年瓣膜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冠心病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来某院做超声心动图且年龄≥60岁的531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检查出患有老年瓣膜病的共118例,比较分析这11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其是否有冠心病,并分析老年瓣膜病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118例老年瓣膜病患者中,男性检出率为21.35%,女性检出率为23.11%,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瓣膜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年龄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发病率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8例老年瓣膜病患者中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钙化率分别为72.88%、24.58%、2.5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膜钙化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老年瓣膜病患者多为轻度钙化,三种瓣膜轻度钙化率明显高于中度和高度钙化率(P<0.05)。三种瓣膜关闭不全发生率的比较中,轻度的发生率分别高于中度和高度的发生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瓣狭窄10例,二尖瓣狭窄3例,均为轻度狭窄,三尖瓣没有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关闭不全发生率明显比狭窄发生率高(P<0.05)。当有3个以上钙化斑时,冠心病的发病率高于只有1~2个钙化斑的时候(P<0.05)。男性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瓣膜病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并且钙化的部位越多,其预测价值越大。
陈同峰
关键词:冠心病
28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对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科介入封堵治疗的28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是否应用IABP分为IABP组(16例)及非IABP组(12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中心导管数据,探讨IABP应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非IABP组与IABP组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差异(P=0.048),而入院时收缩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罪犯血管、是否全闭、是否合并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至室间隔穿孔时间、穿孔部位、穿孔大小、心肌梗死至封堵天数、手术成功率等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IABP组主动脉舒张末期压力、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及左向右分流量均较非IABP组降低(均P<0.05)。2组主动脉舒张期峰值压力无显著差异(P=0.068)。结论:IABP可在不影响全身灌注的前提下,降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左室后负荷,从而降低左室收缩压,减少左向右分流,进一步降低左心室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陈同峰孙子瑞蒋亚鹏韩宇韩艳高传玉刘煜昊
关键词:室间隔穿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导管
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的有效性评估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患者经皮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5月我院行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4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中,2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手术,余41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随访1年,肺动脉压、右心大小及三尖瓣反流等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心脏磨蚀等严重并发症,无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等情况。结论: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手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孙子瑞韩宇陈同峰韩艳江继承刘煜昊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安全性有效性
基于Markov模型的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中国医疗环境下肺动脉高压一线靶向治疗药物的成本-效果。方法:从支付者角度,根据肺动脉高压的自然转归和现有的医疗成本构建Markov模型。结果指标包括人均总成本、总质量调整生命年和增量成本-效果比,应用一元敏感度和概率敏感度分析验证模型稳定性。结果:基线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模拟过程中安立生坦、马昔腾坦、波生坦、他达拉非、西地那非和姑息治疗的人均医疗成本分别为363406.14,481387.69,323264.71,167531.23,41700.08和24507.12元,人均可获得5.61,6.14,5.23,5.88,4.64和2.33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姑息治疗作为对照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03410.74,120034.97,103079.80,40351.36和7438.14元/质量调整生命年,小于预设的意愿支付阈值,敏感度分析显示结果稳定。结论:在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使用安立生坦、马昔腾坦、波生坦、他达拉非和西地那非具有成本-效果性。
赵子影陈同峰郭蕊柴茂李君霞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