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武辉
- 作品数:14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 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育人元素的思考——以《环境分析化学》为例被引量:5
- 2021年
- 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高校和所有专业,要求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以教授专业知识为载体,结合价值引领和导向,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环境分析化学》课程为例,探索并挖掘了五方面育人元素,通过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方法、技术应用、实践操作和发展前景等知识的梳理,增强学生对社会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环境保护、国民经济地位与作用、科学素养和职业精神、爱国情怀与时代使命感的认识,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 龚丹丹任嗣利刘娟罗武辉黄海威刘洪霞
- 关键词:分析化学工科专业
- 虚拟仿真实验在高校环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8
- 2021年
- 实验实践内容是高校环境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众多高校仍沿用的传统实验方式已暴露出效率低、难以与时俱进等弊端,无法满足新时代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的要求。本文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结合了环境专业课程特色,分析讨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对环境课程教学中的助力作用与方式,选择《环境分析化学》课程为试点对比了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对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对环境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提出了建议。
- 罗武辉孙涛李奇黄震龚丹丹陈云嫩
- 关键词:环境课程分析化学教学效果
- “双碳”背景下《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以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为例被引量:3
- 2023年
-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而提高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双碳”、“无废城市”产生背景及农业清洁生产,明确指出固体废弃物“三化”原则中的资源化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双碳”理念,且资源化以无害化为前提,这是《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必然要求。以生猪养殖粪污为例,从粪污能源化(包括直接焚烧、生产沼气和生产乙醇)、粪污饲料化、粪污肥料化、粪污制备生物炭等方面阐述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探讨《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人才保障。
- 陈云嫩刘俊任如山王春英罗武辉蒋达华
-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处理教学改革
- 镧负载D201树脂同步脱硝除磷的性能对比
- 2022年
- 采用La^(3+)、La(OH)_(3)以及La_(2)(CO_(3))_(3)对D201树脂进行改性,并从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共存离子影响以及再生等方面系统地对比3种La负载树脂的同步脱硝除磷性能。扫描电镜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D201表面能够负载不同形态的La,以La_(2)(CO_(3))_(3)形态负载时La含量最高。吸附数据表明,La_(2)(CO_(3))_(3)型D201树脂除磷效果优越,吸附容量高且受干扰离子影响小。经Na_(2)CO_(3)溶液再生5次后,各树脂均能保持良好的再生吸附效果,同步脱硝除磷性能稳定。树脂中季铵官能团(-R^(4)N^(+))对硝酸根选择性较高,使得硝氮吸附受共存离子的影响较弱;磷酸根吸附归因于与-R^(4)N^(+)静电作用及与负载的各形态La形成沉淀、发生配体交换等,受体系pH值变化较为敏感,弱碱性条件可促进吸附。
- 崔占朋杨铭轩谢水莲陈君罗武辉
- 关键词:镧脱硝除磷
- 生成性教学视域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探讨——以《矿产资源微生物技术》课程为例
- 2023年
- 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深受教育者们的青睐。然而,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有限,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亦不强。对此,文章以生成性教学为导向,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对《矿产资源微生物技术》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充分发挥线上教学资源与对分课堂的优势,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探讨了生成性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设计,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 龚丹丹任嗣利刘娟罗武辉罗武辉
-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 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煅烧产物对水体W(Ⅵ)的吸附特征与机制被引量:3
- 2023年
- 采用微波陈化法制备了物质的量比为2:1的硝酸型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系统地研究了LDH及其煅烧产物(CLDH)对W(Ⅵ)的吸附特征,并通过对吸附W(Ⅵ)前后LDH和CLDH的结构进行表征阐明相关吸附机制.LDH和CLDH对W(Ⅵ)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化学吸附是决定吸附速率的关键.LDH和CLDH对W(Ⅵ)具有较高的亲和性,最大吸附量分别达176.0,124.5mg/g,远高于同类LDH.LDH吸附W(Ⅵ)的最佳pH值范围为4.0~10.0,酸性条件有利于CLDH吸附W(Ⅵ).综合对比,LDH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更快的吸附速率以及更弱的水质影响(Mg、Al溶出低,pH变化小),更适宜用于W(Ⅵ)吸附.LDH吸附W(Ⅵ)的主要机制包括离子交换、外层络合和内层络合,而CLDH对W(Ⅵ)的吸附机制还包括重构层状结构时仲钨酸盐(W_(7)O_(24)^(6-))的插层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法合成LDH和CLDH均可高效地吸附污染水体的W(Ⅵ),是一类性能优越的W(Ⅵ)吸附材料.
- 袁秀娟曾萍任嗣利罗武辉
- 关键词:微波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煅烧钨
- 钨的环境毒理性及其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2022年
- 钨矿开采使矿区土壤受到严重的钨污染,并随环境介质发生迁移、转化,威胁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国内大多学者对钨的毒理性研究重视不足,对其来源、水土污染现状调查也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处理技术的研发也较为稀缺。鉴于此,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钨在土壤和水环境中的赋存水平与迁移转化的研究,归纳了不同形态的钨对动物和人体的毒理效应,总结了不同环境体系钨污染的防治技术,为钨污染的治理及未来钨排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 袁秀娟肖婷黄祈栋任嗣利张大超张大超
- 关键词:钨污染防治
-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普通化学》课程的对分教学设计
- 2023年
- 生成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所推崇的新教学理念之一,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现有的教学活动中,部分生成性教学出现固化、泛化和偏化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对此,文章引入对分新型教学模式,以生成性教学理念为导向,对《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旨在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和优化课程教学质量。
- 龚丹丹任嗣利董伟董伟罗武辉
-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设计普通化学
- “无废城市”背景下《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以含铊固废资源化为例
- 2024年
- 2018年我国提出了“无废城市”理念,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是实现“无废城市”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无废城市”,明确指出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均体现了“无废城市”理念,且资源化以无害化为前提,这是《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要求。另外,随着新能源电池的发展,锂行业发展迅猛,导致与锂行业有关的含铊固废堆积如山,目前含铊固废的有效处理处置将是整个锂行业的关键瓶颈。本文以含铊固废为例,从稀散金属铊的特性、含铊固废的来源、含铊固废中铊的富集方法(包括火法/湿法富集铊、烟尘中富集铊精矿、离子交换法富集铊)、富集铊后的固废建材化等方面阐述含铊固废资源化利用。探讨《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修订和改革,为我国“无废城市”目标的达成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 陈云嫩刘俊任如山王春英罗武辉蒋达华
-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处理教学改革
- 镧离子改性蒙脱石同步脱氮除磷被引量:1
- 2024年
- 氮、磷浓度过高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Phoslock®(镧离子改性膨润土)在实际富营养化水体治理领域已广泛应用。早期研究多侧重于Phoslock®的除磷机制与稳定性,对共存氨氮的同步吸附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制备La3+改性高纯蒙脱石模拟Phoslock®除磷关键组分,探究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等实验条件对改性蒙脱石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12范围内,此改性蒙脱石具有良好的除磷稳定性;当pH=10时,氨氮吸附量达到最大值,约为9.7 mg/g。相较于单一体系,共存体系中氮、磷吸附相互促进,缩短彼此的吸附平衡时间;此外,氨氮共存提高了磷的最大吸附量,而PO_(4)^(3‒)共存却降低了氨氮的最大吸附量。PO_(4)^(3‒)吸附几乎不受共存离子影响,Ca^(2+)和Mg^(2+)降低了氨氮吸附量,而HCO_(3)^(‒)和SiO_(3)^(2‒)促进了氨氮的吸附。改性蒙脱石主要通过表面沉淀(LaPO_(4))的方式除磷,分布于蒙脱石层间边缘的LaPO4形成的空间位阻降低了层间La^(3+)的利用率,阻碍了氨氮的离子交换过程。
- 吴成秀姚鸳罗武辉
- 关键词:蒙脱石镧离子氨氮磷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