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珊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弥漫
  • 2篇弥漫性大B细...
  • 2篇骨髓
  • 1篇异常综合征
  • 1篇预后
  • 1篇预后意义
  • 1篇增生
  • 1篇增生异常综合...
  • 1篇髓系
  • 1篇髓系细胞
  • 1篇突变
  • 1篇综合征
  • 1篇综合征患者
  • 1篇淋巴瘤组织
  • 1篇瘤组织
  • 1篇弥漫大B细胞

机构

  • 4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王珊
  • 2篇李莉
  • 1篇任翠爱
  • 1篇赵志华
  • 1篇王占聚
  • 1篇邱志远
  • 1篇赵静
  • 1篇冉学红
  • 1篇胡振波
  • 1篇徐鑫
  • 1篇赵瑶
  • 1篇张晓婷
  • 1篇孙艳花
  • 1篇王晓宁

传媒

  • 2篇潍坊医学院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可溶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在急性骨髓系白血病中的预后意义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 PAR)水平对急性骨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初次就诊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AML患者30例,并于门诊随机抽取29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u PAR水平。结果 AML患者血清su PA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P<0.001)。在su PAR水平和白细胞计数之间确定正相关(P<0.01)。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血清su PAR水平低于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P<0.001)。血清su PAR水平低于6.71μg/L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比血清su PAR水平高于6.71μg/L(P=0.02)的患者中位数总体生存期更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AML中,su PAR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P<0.05)。结论血清su PAR水平可作为AML预后评估指标。
李莉王珊贾梅艳王占聚徐鑫赵瑶胡振波
关键词:急性预后白细胞
^(18)F-FDG PET/CT与骨髓活检评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浸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与骨髓活检(BMB)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骨髓浸润(BMI)的诊断效能,明确PET/CT能否替代BMB成为BMI的诊断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2年4月初诊的224例DLBCL患者,所有患者化疗前均接受PET/CT和BMB检查。比较PET/CT与BMB诊断B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2种方法的一致性、对分期的影响,比较PET阳性患者中BMB阳性组与BMB阴性组、局灶组与弥漫组血常规、乳酸脱氢酶(LDH)、总生存期(OS)的差别。结果:224例患者中共检出BMI阳性患者33例(14.7%),其中PET/CT检出31例(13.8%),BMB检出17例(7.6%)。PET/CT与BMB检出BMI的敏感度分别为93.9%、51.5%,特异度分别为100.0%、1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1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92.3%,漏诊率分别为6.1%、48.5%。PET/CT与BMB诊断一致的206例(92.0%),包括191例均阴性,15例均阳性。诊断不一致的18例(8.0%),包括PET阳性BMB阴性16例,PET阴性BMB阳性2例。PET/CT将3例患者由Ⅲ期升级为Ⅳ期,BMB将1例患者由Ⅲ期升级为Ⅳ期。PET阳性患者中,BMB阳性组与BMB阴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B阳性组LDH高于BMB阴性组(P=0.031)。31例PET阳性患者中局灶组20例、弥漫组11例。弥漫组BMB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局灶组(81.8%vs 30.0%,P=0.009)。弥漫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局灶组(P=0.004)。所有患者PET阳性组较PET阴性组、BMB阳性组较BMB阴性组OS均显著缩短(P<0.001)。PET阳性与BMB阳性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PET阳性患者中BMB阳性组与BMB阴性组中位OS分别为5.8个月、26.4个月,1年OS率分别为(37.3±13.9)%、(64.3±14.9)%(P=0.087)。局灶组与弥漫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结论:PET/CT评估BMI较BMB诊断效能高,PET/CT与BMB诊断的BMI均具有预后意义。PET阳性患者中BMB状态可能存在预后价值。DL
綦畅鹏燕法红赵志华孙艳花杨常雅姬琳琳龚芳王珊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活检骨髓浸润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c-Myc,Bcl-2,Ki-6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c-Myc,Bcl-2,Ki-67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潍坊市人民医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确诊的8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瘤组织纳入试验组,另选取本院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的淋巴组织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c-Myc,Bcl-2,Ki-67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患者淋巴组织中c-Myc,Bcl-2,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75%,72.50%,58.75%,对照组分别为37.50%,41.25%,28.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Myc,Bcl-2,Ki-67在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临床分期的DLBCL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结外受侵、肿瘤未完全缓解的DLBCL中,c-Myc,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IPI评分0~2分、非结外受侵、肿瘤完全缓解的患者(P<0.05)。Ki-67的表达在IPI评分、Hans免疫分型、临床疗效、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c-Myc,Bcl-2,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且常见于肿瘤未完全缓解及IPI评分较高的患者。
王晓宁任翠爱王珊李莉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MYCBCL-2KI-67
120例SF3B1基因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SF3B1基因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点及生存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8月~2021年8月我院初诊MDS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存在SF3B1基因突变将其分为SF3B1基因突变组(22例)与SF3B1基因野生组(98例),根据是否为K700E突变将SF3B1基因突变组患者再分为K700E突变组(12例)和非K700E突变组(10例),根据SF3B1基因合并其他基因突变的数量将SF3B1基因突变组患者再分为合并基因突变<2种组(15例)和合并基因突变≥2种组(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WHO分型、染色体分析结果、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及修订版IPSS(IPSS-R)危险度分层、生存情况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SF3B1基因突变率为18.3%。SF3B1基因突变组PLT计数、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及MDS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MDS-RS)患者比例均高于SF3B1基因野生组,骨髓原始细胞(BM blast)比例、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患者比例均低于SF3B1基因野生组(P<0.01)。MDS-RS患者SF3B1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非MDS-RS患者(P<0.001)。SF3B1基因突变组正常染色体、IPSS较低危、WPSS较低危、IPSS-R较低危患者比例均高于SF3B1基因野生组(P<0.05)。K700E突变组与非K700E突变组、合并基因突变<2种组和合并基因突变≥2种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B1基因突变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较SF3B1基因野生组明显延长(P=0.022)。结论SF3B1基因突变MDS患者显示出较为低危的临床特征,预后较好,是否为K700E突变及合并2种及以上基因突变对临床特征无影响。
燕法红张晓婷杨晓婧冉学红曹荣旋邱志远龚芳王珊赵静刘丽萍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