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允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电阻率
  • 1篇晕核
  • 1篇上升时间
  • 1篇数字化
  • 1篇奇特核
  • 1篇微分截面
  • 1篇沟道
  • 1篇沟道效应
  • 1篇硅探测器
  • 1篇核结构
  • 1篇BE
  • 1篇不均匀性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2篇叶沿林
  • 2篇楼建玲
  • 2篇张允
  • 1篇庞丹阳
  • 1篇李智焕
  • 1篇江栋兴
  • 1篇杨彪
  • 1篇李晶
  • 1篇李湘庆
  • 1篇陈志强
  • 1篇华辉
  • 1篇田正阳
  • 1篇李奇特
  • 1篇王翔
  • 1篇冯骏
  • 1篇蒋伟
  • 1篇陈洁
  • 1篇孙晓慧
  • 1篇吴鸿毅
  • 1篇刘强

传媒

  • 2篇原子核物理评...

年份

  • 2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轻奇特核结构中的核心激发——以^(11)Be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很多轻奇特核结构中都有核心激发成分。本研究以丰中子晕核^(11)Be为例,介绍核心激发成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核心激发成分对直接核反应微分截面的影响。实验上,1n移除反应及^(11)Be(p,d)和^(10)Be(d,p)转移反应是测量^(11)Be核心激发成分比例的典型实验类型。理论上,发展了能够包括^(11)Be核心激发成分的Faddeev AGS方法,XDWBA方法以及XCDCC方法。加入核心激发成分后,这些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更加合理地描述^(11)Be在各种靶上的弹性散射和碎裂微分截面。通过对比是否包含核心激发成分的计算结果,发现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弹散微分截面的大质心系角度,以及(p,d)转移反应角分布的小质心系角度。另外,对Ex=0.5~3 Me V的激发能区的碎裂反应,核心激发的影响不可忽略;对Ex=3~5.5 Me V的碎裂反应,核心激发的贡献非常重要。
楼建玲陈洁庞丹阳张允叶沿林
关键词:微分截面奇特核
硅探测器的数字化脉冲形状甄别被引量:4
2017年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分辨的要求。同时对该方法粒子鉴别的特征和能量阈值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粒子背面入射硅探测器的所得的阈值低于正面入射的情况。例如对于氖周围的同位素,背面入射情况的阈值约为100 MeV,为正面入射情况下鉴别阈值的二分之一,相当与?E-E方法中?E探测器厚度约为60μm情况下的阈值。最后定性讨论了硅探测器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和沟道效应对粒子鉴别性能的影响。
李朋杰李智焕陈志强吴鸿毅田正阳蒋伟李晶冯骏臧宏亮刘强牛晨阳杨彪陶龙春张允孙晓慧王翔刘洋李奇特楼建玲李湘庆华辉江栋兴叶沿林
关键词:硅探测器上升时间沟道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