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刚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被引量:57
- 2019年
-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三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
- 李三忠曹现志曹现志刘博李玺瑶刘博刘博郭玲莉周洁索艳慧朱俊江汪刚郭玲莉刘永江周洁
- 关键词:地幔柱微板块中-新生代
- 海南岛构造单元及熔岩区分布的重力异常响应
- 海南岛构造单元的划分及熔岩流形成的不良地质空间分布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了进一步探讨该区域构造单元的划分,分析熔岩不良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分布,利用最新的布格重力与自由空气重力数据,使用离散小波二维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小波...
- 曹伟姜素华汪刚张雯
- 文献传递
- 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被引量:7
- 2017年
- 黄海盆地研究程度极低,其形成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的构造资料,对黄海盆地的断裂系统进行重新划分,认为北黄海盆地和南黄海盆地主体断裂均为北北东向右行走滑断裂,控制盆地发育,而这些走滑断层的分支断裂控制着盆地内部的隆坳格局,走滑断层派生出的次一级正断层则以雁列状出现,主体为北东东-近东西向,控制盆地内的凹陷和凸起。黄海盆地及其周边断裂的平面组合及盆地内部凹陷和凸起的展布特征指示该盆地在新生代是在右行右阶走滑断裂体系下形成的拉分盆地。渤海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等在新生代也具有相同的成因机制,因此,中国东部可能在新生代整体统一的右行张扭性体制下形成了这一系列拉分盆地。
- 赵淑娟李三忠索艳慧郭玲莉戴黎明姜素华汪刚
- 关键词:新生代
- 曾母拉分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廷贾-西巴兰线断裂的控制被引量:5
- 2017年
- 南海南部廷贾-西巴兰线断裂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北西向走滑断裂,渐新世开始活动,早期具有强烈的右旋走滑特征,晚中新世以来走滑方向变为左旋,更新世至今,走滑方向变为右旋,是曾母盆地与北康盆地、南沙海槽的分界。为了理清廷贾-西巴兰线断裂特征与曾母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断裂两侧地震剖面特征、重磁特征、地热流分布特征以及地壳性质和岩石圈厚度的分析,探讨该断裂在曾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活动为曾母盆地后期的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断裂走滑作用导致曾母盆地具有良好的圈闭,后期的反向走滑使得盆地的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断裂沟通深部热源,有利于油气生成,形成的伴生断层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 赵斐宇姜素华李三忠孟凡顺曹伟汪刚张慧璇高嵩高嵩
- 关键词:走滑作用油气成藏曾母盆地
- 跃生型微地块:离散型板块边界的复杂演化被引量:3
- 2019年
- 当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越发需要精细化研究,前人在板内变形、洋中脊增生、裂谷拓展以及板块驱动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大洋岩石圈内部仍有很多微型构造块体没有得到更完善的认识和整理。本文总结前人关于裂谷拓展、洋中脊跃迁以及洋中脊?热点相互作用的研究,归纳全球跃生型微地块实例。结合大洋岩石圈内部微地块的形成和消亡过程,提出了3个跃生型微地块演化模型,即三节点重组模型、微陆块的大陆裂谷跃迁模型和微洋块的洋中脊跃迁模型,并探讨其深部动力和物质来源,便于进一步开拓洋中脊重组和海底构造的研究工作。大多数跃生型微地块是由于洋中脊?热点相互作用导致的,地幔柱对跃生型微地块的形成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跃生型微地块是深浅部构造耦合研究的关键。跃生型微地块可以由延生型微地块、残生型微地块等转化而来,也可能在板块运动过程中转化为增生型微地块或碰生型微地块等。
- 孟繁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李玺瑶朱俊江刘永江于胜尧戴黎明
- 关键词:微板块地幔柱
- 延生微地块:洋脊增生系统的复杂过程被引量:3
- 2019年
- 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中越来越多的微地块被识别出来,在洋脊增生系统中心、由叠接性洋中脊拓展过程中形成的微小地块,称之为延生微地块(propagation-derived micro-block)。根据其活动状态以及与洋中脊的相对位置,又可划分为在轴型(on-axis)延生微地块和离轴型(off-axis)延生微地块。通过分析位于东太平洋海隆的复活节微地块、胡安·费尔南德斯微地块和纳兹卡板块内部的鲍尔微地块,本文系统总结了延生微地块的识别标志、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延生微地块见于两条洋中脊交汇处或洋中脊与转换断层、海底断裂带交汇处,由捕获自周围大板块的“碎片”、以“碎片”为核心不断增生的洋底物质以及裂谷拓展过程中转移的岩石圈碎片组成。其边界类型有洋中脊或死亡洋中脊、转换断层、大洋汇聚边界、假断层等。延生微地块的成因与洋中脊叠接扩张、拓展延伸息息相关,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决定了微地块的生长速率。因而扩张速率增大或持续扩张,会促使微地块朝大板块演变;扩张停止,微地块脱离扩张轴,成为离轴型延生微地块,并逐渐融入周围大板块,成为大板块的一部分。
- 赵林涛李三忠李三忠郭玲莉索艳慧戴黎明郭玲莉刘博汪刚
- 关键词:洋中脊
- 增生型微地块的成因模式及演化被引量:5
- 2019年
- 增生型微地块是指在俯冲带消亡过程中大?中型洋壳板块内部较厚洋底高原、大火成岩省、外来微地块增生拼贴到大陆边缘而残留形成的微地块。增生型微地块通常位于板块的汇聚地带,其成因是由于俯冲板块上的洋壳高原、海山、岛弧或陆壳到达俯冲带后,因浮力效应增大,使得该微地块的俯冲作用明显地受到阻碍,进而拼贴“停靠”到上覆板块上。例如,西菲律宾海沟的宾汉海隆和马里亚纳海沟北部的小笠原高原,都对俯冲作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并使其近乎停止,这两个高原也得以“停靠”就位在上覆板块边缘。位于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Coiba microplate),则由于巴拿马三节点的作用,逐渐与周缘的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分离而独立出来,并因其西侧右旋转换型边界和南侧左旋转换型边界的俯冲终止,稳定地“停靠”在中美洲陆缘。总体来说,增生型微板块的边界肯定有一条边为死亡的或活动的俯冲带,其他边界可以是转换型、俯冲型、离散型。转换型边界的实例如菲律宾岛弧带和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等;俯冲型边界的实例如台湾东部拼贴的北吕宋岛弧;离散型边界的实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洲板块之间的俯冲系统内,这一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弧后盆地,这些弧后盆地边缘又包含超伸展而裂离的陆壳残块,这一陆壳性质复杂的区域主要是以弧后盆地的扩张中心(离散型边界)和俯冲带作为边界,因而弧后盆地的俯冲消亡很可能会形成新的增生型微板块。
- 汪刚李三忠李三忠索艳慧姜素华朱俊江索艳慧刘博
- 关键词:增生作用俯冲作用
- 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磁异常与构造格架被引量:15
- 2017年
- 西太平洋的重磁异常和构造格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使用最新的覆盖全球的重力和磁力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重力异常进行了研究,使用离散小波变换、解析延拓和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法,反演得到了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结合水深地形数据,得到地壳厚度;通过对地壳厚度的分析,结合磁异常场分布,重新绘制了该区的超壳断裂体系分布图,明确了断层对西太平洋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海陆综合考虑,结合地块构造层序列、沉积建造、变质作用以及构造演化历史,以地块之间的蛇绿岩带、洋-陆转换带、俯冲带和洋中脊作为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对东亚大陆构造域和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划分出9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0个三级构造单元,依据地壳类型、位置与板块边缘的性质以及动力学模式,划分了中国近海24个盆地的类型,明确了西太平洋-中国海的现今基本构造格局及演化特征。
- 姜素华高嵩李三忠曹伟汪刚张慧璇赵斐宇
- 关键词:西太平洋重磁异常地壳厚度
- 中国东部无机CO_2气藏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关联被引量:13
- 2017年
- 中国东部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无机CO_2气藏发育广泛,分布层位复杂。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松辽、渤海湾、苏北、三水、东海、珠江口、莺歌海等盆地无机CO_2气藏的成因及运聚规律分析,结合深部碳循环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探讨了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东部无机CO_2气藏的影响。这些无机CO_2气藏在空间分布上与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中国东部高地热流区、深大断裂分布及火山岩带展布一致。(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改变了中国东部的深部构造状态,导致大规模岩浆喷发、地热升高,并控制了深大断裂系统,有利于无机CO_2运移储集;俯冲作用引起的软流圈上涌、地幔脱气作用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使中国东部形成大量高CO_2含量的源区,为幔源CO_2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 赵斐宇姜素华李三忠曹伟汪刚张慧璇高嵩
- 关键词:CO2俯冲
- 加罗林板块边界过程研究
- 2022年
- 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加罗林板块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受到两个支点的控制.帕劳岛以西的支点在29~25Ma期间位置保持不变,在此期间,该支点以南区域随着阿玉海槽的打开及扩张产生了一系列平行于安于海槽的深海丘陵,支点以北则是太平洋板块和加罗林板块向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俯冲.在加罗林板块的东北角的支点则被一系列弧形海山链包围.这些海山链是由加罗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会聚以及加罗林热点在~25Ma时引起的加罗林板块东北部地壳软化共同导致的.同时,地壳的软化也导致了该东侧支点的功能丧失,西侧支点向南迁移,进而导致阿玉裂谷的右旋运动和裂谷周边雁列式的深海丘陵.在大约29Ma,雅浦海沟是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中心的一部分.然而,在20~15Ma左右,沿着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中心的左旋运动导致俯冲雅浦海沟暴露为俯冲带,该过程在雅浦海沟东侧留下了一个具有独特地球物理特征的三角形区域.
- 张臻李三忠王光增索艳慧索艳慧王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