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光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种利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进行联合脱氮的方法及装置
- 一种利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进行联合脱氮的方法及装置,属于污水领域。将分离的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利用水性聚氨酯(WPU)材料分别进行包埋,把反硝化包埋颗粒置于流离球中,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置于鲍尔环内或漂浮水中,两...
- 李军张伟光曾金平王秀杰
- 晚期垃圾渗滤液MBR亚硝化系统中细菌及功能菌的多样性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实现了稳定亚硝化.分别构建总细菌通用克隆文库和针对亚硝化功能菌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功能基因——amo A基因的克隆文库,来研究稳定期亚硝化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从16S r DNA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82个阳性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有模式菌株的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亚硝化系统中主要有4个优势菌群,分别是Proteobacteria类群(64.65%)、未培养菌(uncultured bacterium)类群(18.3%)、Bacteroidetes类群(9.76%)、Firmicutes类群(7.32%).构建针对AOB的amo A功能基因的克隆文库,从文库中挑选73个阳性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经序列比对后发现在系统中仅检测到了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未培养菌,分别占41.1%和58.9%.这表明系统中起到亚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种群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此外,未培养细菌的大量存在表明,系统中还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 王秀杰李军李芸魏佳张彦灼翟杰一王思宇张伟光
- 关键词:晚期垃圾渗滤液亚硝化克隆文库微生物群落结构
- 一种利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进行联合脱氮的方法及装置
- 一种利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进行联合脱氮的方法及装置,属于污水领域。将分离的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利用水性聚氨酯(WPU)材料分别进行包埋,把反硝化包埋颗粒置于流离球中,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置于鲍尔环内或漂浮水中,两...
- 李军张伟光曾金平王秀杰
- 文献传递
- SBR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半量亚硝化稳定性被引量:1
- 2017年
- 采用SBR法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在温度为23~25℃、HRT为12.5 h、DO>2 mg/L且碱度充足的条件下,仅通过提高渗滤液进水浓度并控制进水NH_4^+-N浓度在240 mg/L左右,以及FA、FNA对亚硝酸氧化菌的协同抑制即实现了稳定的半量亚硝化,NO_2^--N/NH_4^+-N值维持在1.1~1.4之间,满足后续厌氧氨氧化进水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进水渗滤液浓度、盐度、DO对半量亚硝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进水氨氮浓度为220~300 mg/L、NaCl浓度<20 g/L、DO为2.5~3.5 mg/L可有效维持半量亚硝化的稳定性。
- 张伟光李军卞伟李芸曾金平阚睿哲
- 关键词:晚期垃圾渗滤液SBR脱氮
- 晚期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及参数优化被引量:1
- 2017年
- 采用三氯化铁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对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混凝沉淀预处理。以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以初始pH、混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对渗滤液中各类有机物(主指标为COD)及浊度和色度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所得优化条件:初始pH为3~5,FeCl_3投加量为1.0~1.6 g/L,PAM投加量为12~20 mg/L;通过响应面软件分析得出优化条件:初始pH为4,FeCl_3投加量为1.6 g/L,PAM投加量为20 mg/L,在此条件下,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63%,可大幅削减难降解有机物的含量,提高渗滤液可生化性,可作为后期生物处理工艺前的预处理。
- 张伟光李军卞伟李芸曾金平阚睿哲
-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晚期有机物去除响应面
- 混凝预处理对晚期垃圾渗滤液亚硝化的影响研究
- 晚期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有机物成分复杂、氨氮浓度高、重金属离子含量高、营养元素比例严重失调的污水,这些特征限制了生物法在渗滤液处理过程中的运用。渗滤液经过长期的生物降解作用,所余成分多为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及高浓度氨氮,其中难降...
- 张伟光
-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混凝预处理
- 利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进行联合脱氮的装置
- 利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进行联合脱氮的装置,属于污水领域。将已培养完成的反硝化包埋颗粒和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放于同一反应装置中,但两者并没有完全混合,反硝化包埋颗粒置于流离球中,厌氧氨氧化包埋颗粒置于鲍尔环空隙中或飘...
- 李军张伟光曾金平王秀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