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辉
- 作品数:3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无锡市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来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0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上肢功能,并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跨步长度和宽度、10 m步行时间、1 min步行距离、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UG)时间和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移动功能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视觉追踪、关节活动度、手眼协调性、动手操作能力和抓握发射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 7±2. 6)分比(9. 4±1. 2)分、(12. 2±1. 6)分比(9. 5±1. 4)分、(12. 6±2. 4)分比(8. 8±1. 0)分、(11. 0±1. 3)分比(9. 2±1. 2)分、(10. 6±1. 4)分比(8. 4±1. 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治疗后2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跨步长度、1 min步行距离、PEDI移动功能得分均明显增加,跨步宽度、10 m步行时间和TUG时间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跨步长度和1 min步行距离、PEDI移动功能得分均大于对照组[(65±7)分比(53±6)分、(38. 5±2. 8) cm比(36. 6±2. 5) cm、(45. 2±6. 9) m比(37. 9±6. 3) m、(88±12)分比(81±11)分],而跨步宽度和10 m步行时间、TUG时间短于对照组[(14. 3±1. 2) cm比(17. 1±1. 6) cm、(14. 1±1. 6) s比(16. 3±1. 8) s、(22±7) s比(25±9)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患儿,能够有效恢复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儿平衡控制功能和步行能力,还可提高生活质量。
- 刘毅梅何小辉张娜章丽丽
- 关键词:痉挛型偏瘫强制性运动疗法任务导向性训练
- 作业疗法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腕关节灵活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 2014年
- 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痉挛型(spastic type)为脑瘫患儿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型,约为60%-70%,其病变部位为锥体束损伤,引起所支配的肌肉肌张力增高,肌力降低,以及运动障碍,上肢主要表现为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拇指内收、四指屈曲。
- 何小辉熊友红唐巧萍沈铮洁惠需
- 关键词:脑瘫患儿生物反馈疗法腕关节作业疗法关节灵
- 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前臂旋前运动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4
- 2018年
-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偏瘫患儿前臂旋前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取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的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的作业疗法。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手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和手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可以有效降低偏瘫患儿上肢的屈肌肌张力,改善患儿的前臂旋前,提高患儿的手功能。
- 何小辉刘毅梅熊友红惠需
- 关键词:作业疗法偏瘫前臂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