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文奇

作品数:7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泥岩
  • 4篇盆地
  • 3篇油气
  • 3篇孔隙
  • 3篇孔隙度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油气盆地
  • 2篇油气运移
  • 2篇运移
  • 2篇古压力
  • 2篇含油
  • 2篇含油气
  • 2篇含油气盆地
  • 1篇登娄库组
  • 1篇断陷
  • 1篇岩性
  • 1篇岩性油藏
  • 1篇延长组
  • 1篇异常高压
  • 1篇油藏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长庆...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7篇刘震
  • 7篇朱文奇
  • 3篇陈凯
  • 2篇王菁
  • 2篇胡晓丹
  • 2篇张荣辉
  • 1篇潘高峰
  • 1篇张厚福
  • 1篇郭彦如
  • 1篇刘静静
  • 1篇吴迅达
  • 1篇刘明洁
  • 1篇孙强
  • 1篇王鹏

传媒

  • 3篇现代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5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辽东湾断陷金县1-1低凸起东斜波沙三段泥岩古地层压力恢复及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烃源岩生烃过程中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而泥岩孔隙度演化记录了其地层压力的变化过程。根据现今泥岩压实剖面特征建立欠压实泥岩孔隙度计算模型,利用"回归反推"方法恢复成藏期沙三段欠压实泥岩古孔隙度增量,然后根据泥岩孔隙度压实模型恢复欠压实泥岩在成藏期的总古孔隙度,最后通过改进的Phillip-pone公式计算成藏期古地层压力并恢复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金县1-1低凸起东斜坡成藏期沙三段烃源岩普遍发育异常高压,古流体动力由南向北逐渐增强,压力系数分布呈现东南部低西北部高的特点,古流体压力的强弱变化规律对油气运移及有利目标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凯刘震朱文奇周心怀张荣辉
关键词:沙三段烃源岩
陕北斜坡中部泥岩压实特征分析及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被引量:12
2015年
陕北斜坡中部长7段泥岩现今欠压实幅度不是很大,因此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动力受到怀疑,但现今的压力特征并不能反映成藏期的压力。首先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单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该区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岩压实均由正常压实段和异常压实段构成,虽然欠压实幅度不大,但欠压实现象普遍存在;正常压实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表声波时差值集中在320μs/m左右;现今压实剖面的异常压实段起始深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最大古埋深期异常压实带起始深度则分布在2 250~2 400 m。然后恢复了长7段泥岩古孔隙度,并预测了主力烃源岩层(长7段)成藏期泥岩古地层压力。研究区长7段泥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南部超压明显,压力系数达1.56,反映了成藏期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排烃动力;古压力值为17~28.5 MPa,古压力系数为1.12~1.56,两者在平面上的分布都呈现出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特征,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内现今油气的分布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静静刘震朱文奇胡晓丹
关键词:油气运移
中国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被引量:40
2012年
地温-地压系统作为盆地流体动力场的耦合,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中,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含油气盆地深部和浅部温压系统的斜率关系,划分出3大类地温-地压系统模式: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高压异常)、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低压异常)和单一型温压系统模式(浅部与深部地层压力均为静水压力)。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小;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很宽,地区差异较大。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宽,地区差异很大;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单一型温压系统深、浅层系统的斜率一致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差异不明显。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分析表明,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深层流体向上运移动力很强;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较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浅层流体具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单一型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好,流体垂向运移动力不足。在中国3大类含油气盆地中,伸展型盆地主要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次之;挤压型盆地以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为主,也有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发育;克拉通盆地发育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
刘震朱文奇孙强金博许晓明张厚福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7段泥岩古孔隙度恢复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泥岩作为中生界油藏的重要烃源岩,其成藏期古压力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而泥岩古孔隙度的变化代表了古压力演化的特征,因此基于成藏期到最大埋深期烃类流体排出,地层超压释放的机理,提出了由孔隙度增量-最大埋深的关系逆推成藏期泥岩古孔隙度的新方法。通过分析最大埋深时期泥岩压实剖面的特征,利用长7段烃源岩欠压实孔隙度增量(△Φ)与最大埋深之间存在的指数关系,逆推出成藏期泥岩古孔隙度增量,并结合成藏期正常压实趋势下孔隙度值,恢复长7段泥岩成藏期总孔隙度。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7段泥岩成藏期古孔隙度偏高,普遍在23%~35%之间,说明成藏期泥岩欠压实作用强烈,异常高压是源岩排烃的主要动力。
王菁刘震朱文奇胡晓丹
关键词:孔隙度异常高压延长组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不同次级构造带致密砂岩气形成过程差异被引量:4
2017年
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下白垩统登娄库组致密砂岩气为研究对象,基于致密砂岩气基本特征,对中央深凹带、东部斜坡带和东部构造带典型致密砂岩气地层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成藏期次和储集层孔隙度演化史4个方面进行精细动态解剖,明确了长岭断陷不同次级构造带致密砂岩气形成过程及差异,并探讨了不同次级构造带源储耦合关系,进而指出有利勘探区带。长岭断陷东部构造带烃源岩质量和储集层物性最好,且登娄库组致密砂岩成藏时间最早,表现为一期成藏,成藏时储集层未致密;东部斜坡带成藏时间较晚,表现为一期成藏且具有两次充注峰期,第1次充注峰期时储集层未致密,第2次充注峰期时储集层已致密;中央深凹带成藏时间最晚,表现为一期成藏,成藏时储集层已致密。研究表明东部构造带源储耦合关系最好,是该区致密砂岩气最有利勘探区带。
刘明洁刘震伍耀文朱文奇王鹏
关键词:致密砂岩气长岭断陷
含油气盆地岩性圈闭成藏动态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油藏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针对岩性圈闭成藏过程提出了动态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通过对典型岩性油藏动态解剖,重点研究岩性圈闭成藏过程中主要形成要素的演化特征,着重恢复地史时期烃源岩地层压力、储集层孔隙度、油气充注、岩性圈闭形成等关键因素在时空变化中的演化规律,同时对各成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岩性油藏形成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峰地区长8岩性油藏为近源高压成藏模式,具有成藏动力和储集层临界物性"二元控藏"的特点。
陈凯刘震潘高峰张荣辉王菁朱文奇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被引量:26
2012年
依据钻、测井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埋藏史模拟以及地层压力恢复等方法对西峰地区长7段欠压实泥岩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同时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重影响,埋藏时间对孔隙度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地层抬升会导致深度效应的停止;欠压实泥岩总孔隙度可以认为是正常压实孔隙度和欠压孔隙度实增量之和,正常压实孔隙度演化是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元函数,而欠压实增量只受控于埋藏深度;长7段欠压实泥岩孔隙度增量与其埋深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利用该指数关系再结合埋藏史可以恢复欠压实泥岩在成藏期的古孔隙度;西峰地区长7段烃源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压力系数为1.3~1.65,说明其在成藏期具有很强的排烃动力,同时可以很好地解释西峰地区现今的油气分布特征。
刘震陈凯朱文奇胡晓丹郭彦如吴迅达
关键词:古压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