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维

作品数:10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人间
  • 3篇人间词话
  • 3篇《人间词话》
  • 3篇词话
  • 2篇境界
  • 1篇雕塑
  • 1篇兴发感动
  • 1篇学术
  • 1篇学术领域
  • 1篇译法
  • 1篇因袭
  • 1篇忧生
  • 1篇寓言
  • 1篇知人
  • 1篇知人论世
  • 1篇人论
  • 1篇儒家
  • 1篇儒家人格
  • 1篇诗歌
  • 1篇诗学

机构

  • 10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朱维
  • 1篇宁宝剑

传媒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广播电视...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文化与诗学
  • 1篇中国语言文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间词话》:一部经典的百年建构
2015年
从被忽略到强势进入学术领域,再到成为祛魅的对象,转而到当下又被奉为词学经典,《人间词话》经典化的百年历程是一个不断被阐释和建构的历程。对这个过程进行细致地考察,能展示王国维和所处时代之间的对话、接受者和中西文化的对话、接受者和王国维之间的对话、接受者和所处时代之间的对话的机制,有助于理解《人间词话》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理论错位、语境错位、解读错位而带来的阐释的冲突和问题。
朱维
关键词:《人间词话》学术领域
因袭与善创:王国维的“知人论世”思想与批评实践探析被引量:2
2018年
在理论层面,王国维通过重新阐释"知人论世"使其从经学层面的论述走向诗学层面的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诗步骤。在文学批评实践层面,王国维在延续传统"人格"说的同时,通过使用心理学概念纵向挖掘"人"的深度,使"人"从经学中剥离出来;通过将地域与作家联系起来考察拓展了"世"的广度,并在地域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让地域特色服务于文学分析,提出了新的见解。虽然王国维由于坚持"人格"说而使有些结论失之偏颇,但是他的研究思路仍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朱维
关键词:因袭
杰姆逊“国族讽寓”的三种流行译法及其反思
2013年
杰姆逊的"国族讽寓"(national allegory)理论在中国主要有三种译法:"民族寓言"、"民族讽喻"和"民族讽寓"。其中张京媛的"民族寓言"译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它是典型的归化翻译,体现了归化翻译的优点和缺陷。新译法"国族讽寓"也许更为合理,更能全面、辩证理解杰姆逊理论的内涵。
宁宝剑朱维
夏中义“忧生诗学”研究的方法理路及反思被引量:1
2014年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朱维
王国维“境界”的时间之维被引量:1
2012年
关于"境界"的诸种讨论倾向于关注"什么是境界",而忽略了"境界如何呈现"。离开了空间,境界无法呈现客体形式;离开了时间,境界无法表现主体心灵。比起空间,时间具有更本质的意义。通过梳理王国维的思想资源,发掘"境界"中蕴含的康德的时间理论,探讨"境界"如何在时间维度中实现其真实性和现实性,并指出"境界"和时间理论的矛盾之处。
朱维
关键词:《人间词话》境界
《人间词话》:一部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一部经典,《人间词话》近百年来经过了被建构、被解构和被重构的历程。细致考察《人间词话》从被忽略到强势进入学术领域、再到成为被解构的对象、转而到被奉为词学经典、进而又被放置在不同维度中加以阐释的过程,能展示王国维和所处时代之间以及接受者和王国维中西文化、所处时代之间的对话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间词话》在被阐释的过程中由于理论错位、语境错位、解读错位而带来的阐释的冲突和问题。
朱维
关键词:《人间词话》
叶嘉莹“兴发感动”理论对王国维“境界”的体系化及反思被引量:2
2012年
港台词坛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研究上延续了晚清民初的词学本体传统,在对《人间词话》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彼此商榷和讨论,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以"境界"为核心的诸概念的理解问题。在此研究背景中,叶嘉莹最大的贡献在于,当港台词坛对王国维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个别概念的理解和论争上时,她已经有意识地运用"兴发感动"理论使"境界"体系化,并使其在动态系统中获得自身内涵。但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论将"境界"的创作视野囿于词的生命感发力,没有体会到王国维在"境界"中熔铸的人文理想,最终还是与王国维的"境界"擦肩而过。
朱维
关键词:体系化
叶芝后期诗歌中的雕塑因素
2020年
叶芝后期诗歌在材质选取上,大量使用金属、石头等标示硬度的质料,使诗歌呈现雕塑质感;在技法上,通过凝固的时间扩展表现对象的空间体积,使其在空间延展中传达更多的内涵;在美学理念上,调和对立的因素,将有生命的人物雕塑化,将无生命的雕塑人格化。叶芝后期诗歌的雕塑因素明显,是其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
朱维
王国维对儒家“人格”说的创造性转化被引量:3
2012年
儒家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源一直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论的发展,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是不彻底的。王国维以"本真人格"为汇通"文如其人"说、"赤子之心"的内在依据。同时,他又根据尼采的"血书"论,突破了传统"人格"中国家和人民的内涵而上升到生命人格的高度。他将儒家诗学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儒家诗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贡献。
朱维
王国维戏曲文体观的嬗变被引量:1
2018年
王国维在戏曲理论、戏曲历史和戏曲文献等领域都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固然与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关,更与其戏曲文体观有关。王国维戏曲文体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将戏曲划入叙事文学类型,与诗词等抒情文学类型截然对立,且以西方戏曲等叙事文学为衡量标准,认为中国戏曲几乎无一可取;后期明确界定了戏曲概念,将叙事性、代言体、诗性作为戏曲文体的构成要素,且对元曲评价颇高。前后期戏曲文体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将戏曲和诗歌对立、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对立走向将叙事和抒情两种元素融入到中国戏曲中。表面上看是王国维戏曲文体观发生了改变,背后其实是治学理念和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朱维
关键词:戏曲文体观嬗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