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哲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滑坡
  • 3篇数据传输
  • 3篇数据传输模块
  • 3篇坡体
  • 2篇地震
  • 2篇地质遗迹
  • 2篇山崩
  • 2篇石流
  • 2篇数据监测
  • 2篇土体
  • 2篇土体含水量
  • 2篇泥石
  • 2篇泥石流
  • 2篇滑坡灾害
  • 2篇监测系统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断层
  • 1篇渣型
  • 1篇韧性

机构

  • 9篇长安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9篇李亚哲
  • 5篇庄建琦
  • 4篇彭建兵
  • 3篇吕艳
  • 3篇张利勇
  • 3篇马鹏辉
  • 2篇董颖
  • 2篇朱兴华
  • 2篇张利勇
  • 1篇郑利宏
  • 1篇冯希杰
  • 1篇徐永龙
  • 1篇门文辉
  • 1篇张茂省

传媒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地质与勘探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种滑坡灾害监测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坡灾害监测系统及方法,包括数据监测设备模块,数据监测设备模块上连接有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上连接有数据接收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监测设备模块上连接有为其供电的供电模块,其中:数据监测设备模块包括用...
马鹏辉彭建兵庄建琦张利勇李亚哲
文献传递
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特大地震地质灾害遗迹发育特征被引量:12
2014年
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8 1/4级特大地震造成地表强烈变形破坏,灾害群发,伤亡惨重,是史载灾害极端严重的具有世界对比性的特大地震。地表现存的华县特大地震地质遗迹清晰完整,具有重要的地震灾害比较学意义和地震地质学研究价值。本文在深入调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等高烈度区地震地质遗迹的基础上,重点对发震断层、地震裂缝、地震山崩与地震滑坡等4类典型地质遗迹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县特大地震的典型地震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是地震动力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场地岩土体性质、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等要素和作用的耦合结果。华县地震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考科普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应积极开展评价和保护工作,发挥地质遗迹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吕艳董颖冯希杰李亚哲彭建兵
关键词:地质遗迹滑坡发震断层
黄土滑坡运动特征及其铲刮作用研究
滑坡作为黄土地区典型地质灾害广泛分布,对人类活动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高速远程黄土滑坡,滑坡在运动的过程中推挤阶地地层,往往形成独特的内部结构。以往的研究注重黄土滑体的变形破裂,本文则分析黄土滑坡运动过程中对河流阶地地层的...
李亚哲
关键词:黄土地区地质灾害
一种边坡表面位移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坡表面位移监测系统,包括用于监测坡体表面位移的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上连接有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上连接有数据接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上还连接有用于为其供电的供电模块,其中数据采集模块包括MO...
马鹏辉彭建兵庄建琦张利勇李亚哲
文献传递
陕西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景观价值被引量:11
2015年
西安已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在其南部秦岭山峰中发育的多处大型基岩山崩体的形成历史与西安文明史一样久远,其中以西安市南30 km的翠华山大型山崩最为典型。该山崩体规模壮观,体量巨大,形态保存完整,景观奇特,被誉为中国"山崩奇观",但其成因目前仍存争论。本文在野外调查与勘探基础上,对翠华山天池地段的山崩体形态特征、堆积体结构、成灾范围、形成年代、成因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翠华山山崩体体积约1.8×107 m3,山崩体的形成与距今2900年左右的古西周都城的消亡属同一时期的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山崩过程包括孕育萌生、启动、加速、减速堆积等四个阶段,具有高速和长距离性;遗迹区内湖光、石海、断崖浑然一体,风景秀丽如画,具有奇、险、特、野之景观风格和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吕艳董颖张茂省杨建平李亚哲
关键词:花岗岩山崩地震地质遗迹
矿渣型泥石流源区土体的入渗特性
2016年
[目的]分析矿渣型泥石流源区不同类型土体的入渗特性及差异,为矿渣型泥石流源区的流域水文过程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以小秦岭金矿区大西岔泥石流沟为研究流域,通过野外双环原位试验,分别测定大西岔沟源区的新矿渣,堆积1a的矿渣,堆积4a的矿渣,耕地和草地这5种不同类型土体的入渗特性,并以霍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率定。[结果]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新矿渣的初始入渗率最大,而堆积4a的矿渣入渗率最小;稳定入渗率方面,耕地的稳定入渗率最大,达到了0.062mm/s。[结论]土体的初始入渗速率由土体密实度决定;而土体的稳定入渗率则由土体的级配特性所决定。
朱兴华庄建琦李亚哲张利勇
关键词:矿渣泥石流稳定入渗率
一种滑坡灾害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坡灾害监测系统,包括数据监测设备模块,数据监测设备模块上连接有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上连接有数据接收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监测设备模块上连接有为其供电的供电模块,其中:数据监测设备模块包括用于...
马鹏辉彭建兵庄建琦张利勇李亚哲
文献传递
弃渣型泥石流输沙速率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近年来,弃渣型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为了探索弃渣型泥石流输沙速率,以陕西省小秦岭金矿区的大西岔沟为研究背景,对大西岔沟泥石流的孕灾条件和成灾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该区域地形陡峻,弃渣总储量丰富,具备良好的泥石流孕灾条件。同时,泥石流在沿程运动和演化过程中,将具有明显的沿程放大和链生特征。结合野外调查资料,理论推导了弃渣型泥石流输沙速率的计算方法,并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水槽模型试验,对计算理论中的冲刷系数进行了率定。试验数据表明冲刷系数的取值范围在3.2×10^(-5)~7.1×10^(-5)m·s/kg之间。这些率定参数将用于后续的小流域泥石流产汇流过程研究之中,同时也为该区域其他相关研究以及泥石流监测预警提供科学参考。
朱兴华庄建琦李亚哲李亚哲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成因及类型划分刍议——以陕西华山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深化人们对花岗岩地貌景观成因的认识,加强景区建设以及提高花岗岩地貌的科学研究水平,需要从目前花岗岩景观的地貌形态分类提升到按花岗岩的成因分类。本文在华山花岗岩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花岗岩动力学、运动学理论为指导,提出脆性形变前的塑性-韧性形变阶段是花岗岩景观形成的主要阶段,花岗岩景观的多样性是岩浆体在这个阶段中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造成的。花岗岩在塑性-韧性流变过程中与侵位的围岩互动,与围岩在韧-脆性变形的耦合过程中形成的景观表现为:①长岭状、龙脊状的景观与A、B型成分-结构层的线状背形结构有关;②峰岭、尖峰等景观主要和A、B型成分-结构面波中的原生(轴面)劈理(或节理)、"肠套"式褶皱及横节理有关;③旋卷-扭动过程中形成的弧形-扭动构造是花岗岩景区中千奇百怪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类似华山主峰、天柱山都是旋卷-扭动构造中的砥柱状突起;④绝大多数石蛋、石球和球状风化是鞘褶皱式结构样式的特殊表现;⑤成分-结构层的穹状隆升是浑圆状、圆丘状景观形成的主因。
吕艳郑利宏门文辉李亚哲徐永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