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 作品数:21 被引量:54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经济管理 更多>>
南极鱼亚目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 被引量:3 2021年 以南极海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48.1、48.2和48.3亚区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业兼捕所得97份南极鱼样品为研究对象,经形态学特征分析和DNA条形码将其鉴定为南极鱼亚目4科17属17个有效种,其中依据形态学特征只鉴定出6个物种,其余11个物种则依据DNA条形码得到准确鉴定。可见,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样品形态不完整的情况下,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继而,分析了南极鱼类97条DNA条形码的碱基组成特征,发现GC含量第一密码子最高且第二密码子最低可能为南极鱼亚目类群的特有现象,但其生物学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本研究采集的南极鱼亚目17种鱼类与从BOLD数据库中筛选的64种鱼类的DNA条形码合并,构建了南极鱼亚目4科39属81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这是迄今为止包含种类最多的南极鱼亚目鱼类分子鉴别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分析进一步证明DNA条形码对于南极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另外还发现南极鱼亚目鱼类的个别物种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极鱼亚目分类群的识别效率,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丰富了南极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为南大洋鱼类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南极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姜郦轩 张吉昌 樊钢洲 李昂 柳淑芳 柳淑芳关键词:COI基因 DNA条形码 分子系统关系 鉴别暗纹东方屯、红鳍东方屯及杂交屯的组合物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鉴别暗纹东方屯、红鳍东方屯及杂交屯的组合物及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所述组合物包括一对引物和一组探针,其序列如SEQ ID NO.1‑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鉴别暗纹东方屯、红鳍东方屯及杂交屯的试剂盒,所... 柳淑芳 赵昕 车帅 王焕 李昂 安长廷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评估 2024年 为探究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情况,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多通道溶氧仪以及现场流水系统,测定了四角蛤蜊[壳长(35.89±1.61) mm]和光滑河蓝蛤[壳长(17.66±0.66) mm]的摄食、代谢等生理指标,分析了其能量分配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估算了辽东湾蛤蜊岗2种主要滩涂贝类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1)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滤水率分别为(4.87±0.85) L/(h·g)和(6.46±2.25) L/(h·g),耗氧率分别为(0.94±0.45)mg/(h·g)和(0.22±0.14)mg/(h·g),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总吸收能分别为748.97~1 333.52 J/(h·g)和931.55~1 647.08 J/(h·g);2)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结合海域初级生产力及贝类滤水率,估算出辽东湾蛤蜊岗海域1龄(总湿重6.7 g)、2龄(总湿重9.3 g)和3龄(总湿重14.6 g)四角蛤蜊的养殖容量分别为57、47和34 ind./m^(2);1龄(总湿重0.14 g)、2龄(总湿重0.69 g)和3龄(总湿重1.25 g)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容量分别为346、143和99 ind./m^(2)。四角蛤蜊的平均养殖密度已超出了该海域的养殖容量,而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密度尚存在一定的空间。研究结果为滩涂贝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姜娓娓 白永安 袁明军 李伟伟 李昂 朱玲 毛玉泽 蒋增杰关键词:四角蛤蜊 养殖容量 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类系统 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验证DNA条形码在鲹科(Carangidae)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中的适用性,本研究自测6属7种17条序列,同时筛选了BOLD数据库中的有效序列,共获得25属95种273条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序列,通过BLAST比对、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构建了鲹科鱼类的DNA条形码分类系统。结果表明:(1)鲹科鱼类属间、种间、属内种间和种内三级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186、0.169、0.090和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1倍,可见DNA条形码适用于鲹科鱼类分类鉴定;(2)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识别出形态鉴定有误的物种,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可对鲹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结果进行精准修正;(3)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析表明,BOLD数据库中仍存在一定的"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现象,建议使用该数据库信息时应严格评估信息的准确性;(4)鲹科鱼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对物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即拟鲳鲹(Parona signata)和镰鳍波线鲹(Lichia amia)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二者均归为鲳鲹亚科(Trachinotinae)。本研究旨在为丰富鲹科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完善鲹科DNA条形码分类系统,并为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分子证据。 杨龙 李昂 李步苏 王焕 柳淑芳 柳淑芳关键词:鲹科 DNA条形码 黄渤海虾虎鱼DNA条形码分类体系构建 被引量:5 2022年 虾虎鱼(Gobiidae)是海洋底层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虾虎鱼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体型较小,加之形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特化,对形态学分类鉴定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对采自黄渤海的73尾虾虎鱼成鱼和幼鱼样本分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DNA条形码分析,依据形态学分类特征,鉴定出9属12种;而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共鉴定出13种,隶属于虾虎鱼科10属。可见,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幼鱼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同时,系统整理了黄渤海虾虎鱼科记录种名录,共计29属47种。依据物种名录,从BOLD及NCBI数据库中筛选并下载了18属29种虾虎鱼科鱼类的DNA条形码,与本研究鉴定出的10属13种虾虎鱼类合并分析,构建了虾虎鱼科26属42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覆盖了黄渤海虾虎鱼科89.36%的记录种,通过对虾虎鱼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进行确认和修订,初步建立了黄渤海虾虎鱼科DNA条形码分类体系。本研究结果证明了DNA条形码技术对虾虎鱼物种具有较高识别效率,有效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缺点和局限,丰富了虾虎鱼DNA条形码数据库,完善了虾虎鱼DNA条形码分类体系,为虾虎鱼的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明晖 安长廷 李昂 刘凯莹 柳淑芳 柳淑芳关键词:虾虎鱼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系统发育关系 2006–2013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eana)和双喙耳乌贼(Sepioda birostrata),年际间优势种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此阶段调查捕获了3个黄海新记录种:罗氏乌贼(Sepia robsoni)、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根据这3个暖水种在黄海其出现的位置、频率和数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头足类暖水种分布的纬度发生变化,导致其栖息范围扩大。调查还发现,柔鱼类和枪乌贼类为秋季黄海头足类优势类群,不同类群头足类的渔获量在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且过去的十多年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组成结构已有所变化。黄海不同区域间头足类资源量从北往南呈现递增趋势,黄海北部、中部、南部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55 kg/h、0.67 kg/h、0.98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头足类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杜腾飞 李昂 戴芳群 李达 柳淑芳 庄志猛关键词:头足类 资源调查 优势种 叶灯鱼与异灯鱼两属鱼类的分类与仔稚鱼形态学比较 2024年 叶灯鱼与异灯鱼两属鱼类在全球有道氏叶灯鱼、日本叶灯鱼和异灯鱼3个物种,隶属于灯笼鱼目、灯笼鱼科。目前我国仅在台湾省东部海域有日本叶灯鱼成鱼和仔稚鱼分布以及东海外海黑潮流域有被鉴定为隶属于叶灯鱼属的盖氏翼胸灯笼鱼后期仔鱼和翼胸灯笼鱼稚鱼分布的记录。为厘清叶灯鱼和异灯鱼两属鱼类的分类地位与隶属关系,明确其发育形态,本文在归纳两属鱼类分类要点、构建分类检索表的基础上,对1984年6—7月(夏季)和1984年12月—1985年1月(冬季)于东海外海黑潮流域两个航次调查采集的仔稚鱼样品再次整理,将原被鉴定为盖氏翼胸灯笼鱼和翼胸灯笼鱼的仔稚鱼分别订正为日本叶灯鱼与异灯鱼。描述了体长5.10 mm日本叶灯鱼后期仔鱼和6.80 mm异灯鱼稚鱼的形态特征,同时引述了日本叶灯鱼和道氏叶灯鱼仔稚鱼以及异灯鱼稚鱼的发育形态。通过比较3种仔稚鱼的发育形态特征,明确了翼状胸鳍是它们区别于其他硬骨鱼类仔稚鱼的独特形态特征;发现仔稚鱼体表黑色素的形状和数量与不同地理群体的发育生物学和生境有关,而黑色素的分布趋势具有物种特异性,可作为物种鉴别的形态学依据之一;还明确了稚鱼发育过程中鳃盖条区发光器的发育顺序与分布位置。同时,综合分析各大洋的仔稚鱼分布资料,提出道氏叶灯鱼仔稚鱼在西北太平洋分布的可能性很小的见解;根据黑潮流域的冬、春、夏季均有日本叶灯鱼生殖群体进行产卵繁殖,提出日本叶灯鱼的繁殖生物学及其种群动力学需要深入调查与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提高了我国对叶灯鱼和异灯鱼两属鱼类的认知及对这3种仔稚鱼的鉴别能力,丰富了灯笼鱼科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内涵,为今后开展相关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灯笼鱼等小型鱼类的资源养护提供了重要参 柳淑芳 刘巧红 王焕 李昂 李昂 万瑞景 庄志猛关键词:仔稚鱼 三种养殖石首鱼类的DNA条形码鉴定及有效种名确认 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部分养殖石首鱼种质资源存在命名混乱、物种鉴定不准确的问题,本研究在形态学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3种养殖石首鱼类进行了物种鉴定。测序获取待测样品DNA条形码序列15条,在GenBank中对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同时在中国重要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验证了比对结果的准确性;结合已报道的18条石首鱼类DNA条形码序列对全部样品进行分析,运用Kimura 2-paramater(K2P)模型构建其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定待测样品的种类及分类地位。研究结果将3种养殖石首鱼分别定种为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Herre,1932)]、元鼎黄姑鱼(Nibea chui Trewavas,1971)和双棘原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Lacepède,1802)],厘清了3个物种的有效种名及分类特征,证实了石首鱼外部形态、鳔、耳石的典型特征可作为其物种鉴定的重要证据,对DNA条形码物种鉴定具有辅助作用,表明DNA条形码技术可解决石首鱼类幼鱼由于形态特征尚不明显等问题造成的定种困难。研究结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唇鱼的繁殖驯养报备和登记提供了科学证据,也为石首鱼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其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昂 柳淑芳 柳淑芳 万瑞景 庄志猛关键词: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早期发育阶段内壳形态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8 2017年 为揭示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早期发育阶段内壳生长发育规律和形态学特征,本研究采集其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出膜期、初孵化幼体、5日龄、10日龄6个时期的金乌贼,分别测量其胴腹长(DML)、胴宽(MB)、体重(BW)、壳长(CL)、壳宽(CB),壳重(CW)、生长纹数(LN)7项指标,进行内壳形态学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红珠与黑珠期、出膜期和10日龄时期各生长指标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心跳期、初孵化幼体期和5日龄时期部分生长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显示,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的第1主成分为质量因子(体重和壳重),出膜期、初孵化幼体、5日龄、10日龄等4个时期的第1主成分为长度因子(胴腹长和壳长),这表明金乌贼不同时期内壳形态学各性状的生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出膜前(红珠与黑珠期和心跳期)质量因子的增长优于长度因子的增长,而出膜后(出膜期至10日龄时期)长度因子的增长优于质量因子的增长。 李达 刘长琳 李昂 杜腾飞 柳淑芳 庄志猛关键词:金乌贼 生长性状 主成分分析 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2 2024年 为研究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3龄四角蛤蜊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活体湿重(BW)和软组织湿重(RW)等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四角蛤蜊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贡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1~3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最相关的形态性状均为壳宽。对软组织湿重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在1龄贝为壳宽,在2龄和3龄贝为壳长。壳高对2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和软组织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活体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3龄贝均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并以壳长作为辅助选择性状;以软组织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龄贝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辅以壳长;2龄和3龄贝均应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并分别以壳宽和壳高作为2龄贝和3龄贝的辅助选择性状。研究结果可为蛤蜊岗四角蛤蜊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李昂 冯加岭 李加琦 李加琦 薛素燕 朱玲 薛素燕 毛玉泽关键词:四角蛤蜊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