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
-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重度非增殖期及增殖期DR且符合PRP适应证的16例(16眼)患者纳入研究,并行PRP。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采用FFA对所有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进行记录,观察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出现显影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计算得出视网膜动脉、视网膜毛细血管、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不同时段的视网膜通过时间的变化。结果 DR患者PRP治疗前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为(1.58±0.99)s,治疗后为(2.19±1.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DR患者PRP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动脉、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是DR患者的最重要治疗方式,在PRP治疗后1~3个月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最为显著,较PRP治疗前有显著延长。
- 王光陈晓隆王爱媛赵芳施丰雪翟文佳王晶雪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静脉微循环时间的影响
- 刘鹤南陈晓隆王光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调控机制及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6年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微血管循环异常的致盲性眼病。在疾病进展后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类药物因可显著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改善黄斑水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药物应用后纤维化趋势的加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眼内纤维化的重要细胞因子,在药物应用后过量表达,被认为是引起上述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种潜在的辅助治疗靶点。整理目前研究进展后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调控机制包括调控下游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和直接结合于其他细胞因子或受体两种方式。因其特殊的四模块结构上具有多种细胞因子特异结合位点,其调控方式多依赖于后者,进而促进或抑制了多种重要细胞因子通路的表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其表达贯穿整个疾病进程。在临床前期和新生血管形成末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累积分别起到促进基底膜增厚和新生血管纤维化形成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多样化的调控机制及该因子在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 梁曦达王光陈晓隆
-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
-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
- 王光陈晓隆王爱媛赵芳施丰雪翟文佳王晶雪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进展被引量:10
- 2017年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的致盲性疾病,其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是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视网膜激光光凝是目前治疗DR的最主要方法,但传统激光存在诸多副作用及并发症,为减少这些副作用并提高疗效,很多新的视网膜激光治疗系统随之出现,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DR的激光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王光陈晓隆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凝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