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端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大学校史
  • 1篇道场
  • 1篇学界
  • 1篇学科
  • 1篇学人
  • 1篇学校史
  • 1篇研究视域
  • 1篇义学
  • 1篇山志
  • 1篇神宗
  • 1篇实验室
  • 1篇视域
  • 1篇述论
  • 1篇著述
  • 1篇万历
  • 1篇万历年间
  • 1篇王氏家族
  • 1篇西学
  • 1篇校史
  • 1篇理学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胡端

传媒

  • 1篇历史档案
  • 1篇安徽史学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高教发展与评...
  • 1篇现代教育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交通大学与马寅初关系述论
2022年
1929-1936年,经济学名宿马寅初与著名工程学府交通大学发生了密切的交集与互动。作为民国名人与名校的杰出代表,双方通过演讲活动、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学术组织等“载体化”运作达到了互益共惠的效应。对交通大学而言,马寅初是该校管理学科寻求财经化“转向”、化解毕业生知识供求矛盾、工程学府融入主流经济学界的优质名人资源;而对马寅初而言,交通大学则是他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名人与名校的良性互动,背后是以学科制度、学人纽带、学界资源整合需求为支配逻辑的。这种逻辑与运作方式,对于当前高校如何有效整合名人兼职从而提升办学效益不无启示。
胡端
关键词:管理学科名人效应
论大学校史的研究视域与方法——以苏云峰的校史著述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作为史学界研究近代高等教育史、大学史成名较早的代表性学者,苏云峰的校史著述在研究视域与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价值。具体表现为以教育史研究视域为重心,社会生活史、政治文化史两种研究视域兼而有之,交叉渗透;同时,在不同研究视域中又嵌入计量史学、叙事史学、结构—功能分析三种互异相辅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共同促成苏氏多元、宽广、弹性的大学史研究范式。这对现今各大学提升校史编修的学术水准有较大参考价值。
胡端
西学与义学的融合——近代上海沙船业著姓王氏家族办学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上海百年名校南洋中学由晚清沪上沙船业著姓王氏家族所创,自甲午战后至民国年间,在创校者王维泰及继任者王培孙叔侄的苦心运筹下,学校历经了从旧式族塾义学到新式国民学校的嬗蜕,并在新式教育发轫之初中西文化显现张力的时代背景下,卓有成效地探索出一种"西学"与"义学"相融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教会系统,又有别于官绅兴学,是传统家族办学遭遇"近代化"之后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适应力。
胡端
关键词:西学义学
明代海禁政策与普陀道场的兴废被引量:2
2018年
16世纪,来自东南海上的倭乱一直被明朝视为心腹之患,长期以来亦受到明史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南倭"问题因被置于明中后期海上贸易发展的全球背景下而得到重新诠释,取得了较为丰厚与颇具新见的研究成果。然而,与"南倭"问题紧密相连、互为因果的明代海禁研究却并未获得新的同步进展。
胡端
关键词:万历年间明神宗海禁政策
民国前中期交通大学实验室建设概述(1921~1937)
2017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交通大学建设中国著名高等理工学府的关键时期,为工程教育所倚重的实验室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从发展阶段上来说,1921~1927年隶属北洋政府交通部时期,受到政局动荡、经费支绌、校务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建设与设备扩充虽屡有规划,但无长足进步,投入与规模始终有限;从1928年改隶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后,随着办学经费的逐年递升,理、工、管相结合的学科布局的完成,推动了实验室建设步入了新的高峰。至1937年,各工程学科实验室门类齐全、数量可观、质量优胜,各类设备仪器亦是博采先进,精益求精,基本确立了老交大实验室建设的格局。
胡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