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琰

作品数:32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主题

  • 28篇干细胞
  • 25篇间充质干细胞
  • 25篇充质干细胞
  • 23篇细胞
  • 17篇分化
  • 15篇间充质
  • 11篇脐血间充质干...
  • 9篇胰岛
  • 6篇人脐
  • 6篇细胞培养
  • 5篇体外
  • 5篇细胞分化
  • 5篇骨髓
  • 4篇人脐血
  • 4篇人脐血间充质...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体外诱导
  • 4篇脐带
  • 4篇肝样细胞

机构

  • 23篇暨南大学
  • 8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广东药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1篇陆琰
  • 21篇张洹
  • 14篇迟作华
  • 7篇吴韶清
  • 7篇陈劲松
  • 7篇吴洁莹
  • 5篇李焱
  • 4篇李发涛
  • 4篇汤雪薇
  • 3篇谢闺娥
  • 3篇何冬梅
  • 3篇唐婕
  • 2篇王娟
  • 2篇梁绮华
  • 2篇陈丽
  • 2篇陈劲松
  • 2篇金宇林
  • 2篇刘东
  • 1篇姜铧
  • 1篇李焱

传媒

  • 4篇暨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郧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11次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正>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 mal stem cells,MSCs)是否可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向肝样细胞分化
迟作华张洹陆琰
文献传递
低氧预处理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环状RNA筛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环状RNA在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低氧预处理和常氧培养中表达谱的差异。方法利用芯片技术检测3例低氧预处理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相应对照的常氧培养细胞的环状RNA表达,分析两者差异表达的环状RNA及其结合mi RNA。结果在检测的13 617条环状RNA中,有分析结果的环状RNA12 114条,低氧和常氧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差异表达环状RNA共102条,其中低氧中表达上调的85条,下调的17条(倍数变化>1.5倍且P<0.05),而表达差异倍数变化大于2倍以上的环状RNA有27条,且均为上调表达。每个环状RNA预测到5个结合mi RNA。结论低氧预处理使得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环状RNA表达谱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环状RNA可能和低氧预处理有关。
孙逊沙吴洁莹吴洁莹陈劲松陈劲松李茹陆琰李焱李茹
关键词:低氧表达谱
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类来源广泛的低免疫原性多能干细胞已被用于多种危重症疾病及免疫性疾病的细胞治疗研究.大量临床研究显示,MSCs尽管在受损组织中的定植率低,但可以通过旁分泌因子来调节机体免疫、抑制炎症反应、修复受损上皮.儿童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时发生最早的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病死率高.研究显示MSCs可以有效减轻肺水肿、改善肺功能,降低病死率,对于其作用机制的了解有利于推动MSCs从实验阶段转化为临床应用.本文将重点对MSCs修复ALI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朱璐孙新何丽雅陆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急性肺损伤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3代后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EGF)、β-巯基乙醇和高糖培养基诱导MSCs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观察MSCs在诱导前后的形态变化;用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胰岛素的表达;用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β样细胞。结果:未经诱导的MSCs在培养体系中呈贴壁生长,长梭形,经诱导分化后,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表明细胞团内的细胞呈胰岛素染色强阳性反应;双硫腙染色阳性。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被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
陆琰张洹迟作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岛分化
多种生长分化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分化(英文)被引量:3
2009年
背景:肝细胞自身增殖能力有限,近几年关于各类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成功报道很多,包括胚胎干细胞、骨髓细胞、胰腺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及各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等。目的:探讨应用多种生长分化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10/2006-04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材料:胎儿脐带血来源于顺产及剖腹产的健康孕妇,由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胰酶-EDTA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细胞,按5×104/cm2接种,48h后去除原培养基,PBS洗涤后,第1阶段用含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ITS的F12培养基诱导2周,第2阶段用含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致瘤素M、ITS的F12培养基继续诱导2周。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RT-PCR检测肝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肝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培养的细胞不表达造血细胞系标志CD34,CD45,CD14;亦不表达CD54,CD49f,HLA-DR;部分表达内皮细胞标志CD106;强表达CD29,CD44及CD13。诱导4周后,甲胎蛋白、白蛋白、ck-18及tat基因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浆中甲胎蛋白、白蛋白、ck-18均呈阳性;细胞胞浆中出现脂滴及糖原的沉积,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出现双核细胞,初步具备了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论: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致瘤素M及ITS等多种生长分化因子,可在体外成功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
迟作华张洹陆琰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肝细胞
诱导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
<正>目的:从人胎盘中分离、培养和纯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探索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L-M...
陆琰张洹
文献传递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肝样细胞的诱导分化
2008年
目的 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能否分化成肝细胞。方法 分离人脐血MSCs,培养传代,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取培养至第三代的细胞,接种于六孔板内,分两个阶段进行细胞分化的诱导,第一阶段采用含地塞米松(终浓度为0.5μmol/L,下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10ng/m1)、表皮生长因子(10ng/m1)及1×ITS(胰岛素-转铁蛋白-硒)的F12培养基诱导2周,第二阶段用含地塞米松(0.5μmol/L)、HGF(10ng/m1)、抑瘤素M(10ng/m1)及1×ITS的F12培养基继续诱导2周。诱导期间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分化细胞的甲胎蛋白(AFP)、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8(CK-18)及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基因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分化细胞胞浆中AFP、白蛋白、CK-18的表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培养的脐血MSCs不表达CDl4、CD34及CD45,也不表达CD49f、CD54及HLA-DR;部分表达CD106;强表达CDl3、CD29及CD44。未分化的脐血MSCs不表达AFP、TAT及白蛋白基因,弱表达CK-18基因;诱导分化1周后可检测到AFP基因的表达,诱导分化4周后,不仅表达AFP、CK-18和白蛋白基因,还表达TAT基因。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未分化的MSCs胞浆中无AFP、白蛋白及CK-18的表达;分化细胞则可以检测到上述物质的表达。诱导至第4周的分化细胞,可见核仁大且明显,细胞核周围有板层状的内质网,胞浆中可见脂滴及簇状糖原,线粒体丰富,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结论 脐血MSCs在合适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肝样细胞。
迟作华张洹陆琰
关键词:胎血间质干细胞
6.0GyX射线辐照所致BALB/c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动态检测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6.0 Gy X射线辐照对BALB/c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将8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每组各40只。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辐照组BALB/c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6.0 Gy X射线照射。照射后,每天记录小鼠体重和状况。辐照前和辐照后1、3、5、7、14、21、28 d检测小鼠外周血血象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组小鼠辐照后体重下降(P<0.05),6 d后缓慢上升;外周血象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均下降(P<0.05),分别于照射后5、14、14、14 d下降至最低值,然后回升;骨髓有核细胞数急剧下降(P<0.05),于照射后5 d下降至最低值,而后逐渐上升。结论 6.0 Gy X射线辐照可引起BALB/c小鼠造血系统损伤,其机体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机制。
金宇林吴洁莹陆琰陈劲松李发涛谢闺娥吴韶清
关键词:X射线BALB/C小鼠外周血骨髓有核细胞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4种消化分离方法的效果比较被引量:9
2009年
背景:目前已从多种组织器官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如何更高效地获取大批量纯度佳的干细胞仍是研究目标之一。目的:对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采取4种不同的消化分离方法,比较其分离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7-07/2008-01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材料:胎盘标本来源于足月正常剖宫产胎儿,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胶原酶Ⅱ、胶原酶Ⅳ为GIBCO产品,羟乙基淀粉为B.BRAUN产品,淋巴细胞分层液为上海试剂二厂产品。方法:胎盘组织剪碎后平均分为4组:胶原酶Ⅳ+羟乙基淀粉沉淀组、胶原酶Ⅱ+羟乙基淀粉沉淀组、胶原酶Ⅱ+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组、胶原酶Ⅱ+氯化铵裂解红细胞组,5份标本/组。将第1组置于1g/L胶原酶Ⅳ中,另外3组置于1g/L胶原酶Ⅱ中,37℃消化45min。过筛后收集各组细胞悬液,按组别对应施以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进行分离。主要观察指标:观察4种方法在获取细胞数、培养成功率、细胞出现伸展时间、原代培养时间方面的差异,并对培养得到的细胞进行表面标志检测。结果:与胶原酶Ⅱ+羟乙基淀粉沉淀组比较,其余3组获取的细胞数均明显减少(t=2.92~8.16,P<0.0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胶原酶Ⅱ+羟乙基淀粉沉淀组培养成功率为100%,其余3组分别为80%,80%,20%。胶原酶Ⅱ+羟乙基淀粉沉淀组细胞出现伸展时间及原代培养时间均短于胶原酶Ⅱ+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组(t=5.27~5.37,P<0.05),亦短于胶原酶Ⅳ+羟乙基淀粉沉淀组(2.46~2.50,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示第3代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透明质酸受体CD44和整合素家族成员CD29,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和CD45,也不表达内皮细胞标志CD106及HLA-DR。结论:使用胶原酶Ⅱ消化胎盘组织,结合羟乙基淀粉沉淀法能较好地分离人胎盘间充
陆琰陈丽张洹
关键词: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血冷冻前、小管复苏及大袋复苏后造血功能的比较
2022年
目的比较冷冻前和复苏后脐带血样本的造血功能,探讨冷冻袋附属小管是否可用于脐带血质量控制及移植供体发放前复核。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21年2月在广州脐血库冻存的53份脐带血为研究对象,常规复温后,从冷冻袋和附属小管抽取样本,分为冷冻前、小管复苏和大袋复苏组。评价各组的总有核细胞(total nucleated cells,TNCs)数、细胞活率、CD34阳性细胞数量、粒-巨噬细胞集落(colony-forming units-granulocyte/macrophages,CFU-GMs)数量、祖细胞集落(colony-forming units,CFUs)数量等质量参数。结果小管复苏后TNCs数量、细胞活率、CFU-GMs数量及CFUs数量较冷冻前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CD34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袋复苏后TNCs数量、细胞活率及CFUs数量较冷冻前各相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CD34阳性细胞数量及CFU-GMs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管复苏后的TNCs数量、细胞活率、CD34阳性细胞活率、CFU-GMs数量及CFUs数量较大袋复苏后的相应值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CD34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管复苏与大袋复苏后的各项参数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附属小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脐血库质量控制和产品发放前复核的取材。
吴洁莹陈劲松吴韶清陆琰汤雪薇李焱
关键词:脐带血CD34阳性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