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利军 作品数:5 被引量:23 H指数:3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泛素蛋白连接酶Murf1和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与被动运动干预 被引量:12 2010年 背景:蛋白质分解是延缓肌萎缩发生的关键环节,在慢性病性、制动性肌萎缩中泛素蛋白连接酶Murf1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增加,被动运动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抑制肌萎缩的发生。目的:探讨泛素蛋白连接酶Murf1和核转录因子NF-κB在大鼠失神经肌萎缩中不同时段的表达,以及被动运动对失神经骨骼肌Murf1和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假手术组大鼠不切断右下肢坐骨神经,失神经组、失神经被动运动组大鼠切断右下肢坐骨神经。术后1d起,将失神经被动运动组大鼠置于自制的网夹内,拉出右后肢,抓住趾部,与脊柱呈45°向后外方牵拉,至右后肢完全伸直,再将右后肢推向身体,使之完全屈曲紧贴身体,每天训练2次,每次屈伸运动300下,3min/次,直至切取标本之日。干预2,14,28d后,采用RT-PCR与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Murf1,NF-κB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失神经组Murf1,NF-κB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失神经组比较,各时间点失神经被动运动组Murf1及NF-κB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失神经支配后肌湿质量比明显下降,被动运动14d时肌湿质量比明显高于失神经组(P<0.05)。失神经腓肠肌中Murf1,NF-κB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肌湿质量呈负相关(r=-0.795,P<0.01;r=-0.834,P<0.01),提示被动运动可能通过降低Murf1和NF-κB的表达发挥肌萎缩防治作用。 韩利军 梁炳生 王乐 张磊关键词:失神经 肌萎缩 NF-ΚB 肌肉肌腱组织工程 踝管综合征治疗进展 2020年 踝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是指胫神经或其分支在通过踝管至足底的过程中被卡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1],由Keck[2]1962年首先报道。国内周连圻等[3]1965年首先予以报道。随着医学的发展,各国学者对踝管综合征这一系统疾病诊疗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现综述如下。 韩利军 乔虎云 梁炳生关键词:踝管综合征 疾病诊疗 胫神经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与氯沙坦通过核因子κ B/MuRF1通路的延缓作用 被引量:4 2010年 背景: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核因子κB/MuRF1通路是最关键的分子机制之一,抑制该通路可以提高失神经骨骼肌的力量,保持肌肉数量和促进肌肉再生。目的:探讨核因子κB、MuRF1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及氯沙坦对核因子κB/MuRF1通路的影响作用,以期寻找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新途径。方法:将Wista大鼠随机分为3组:失神经对照组、氯沙坦治疗组建立右下肢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氯沙坦治疗组大鼠采用氯沙坦以10mg/(kg·d)空腹灌胃;失神经对照组大鼠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以不做处理的大鼠为正常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术后2,14,28d时大鼠腓肠肌核因子κB和Mu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肌肉失质量比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结论: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核因子κB和Mu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2,14,28d持续增加(P<0.05),而且二因子的表达线性相关有显著性意义(P<0.05)。失神经支配后14,8d氯沙坦治疗组腓肠肌湿质量比高于同期失神经对照组(P<0.05),氯沙坦治疗组两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低于失神经对照组(P<0.05)。核因子κB、MuRF1在失神经肌萎缩中表达增高,而且是同一通路。结果提示氯沙坦可以通过干扰核因子κB、MuRF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王乐 梁炳生 李文斌 张磊 韩利军 吴启平关键词:失神经 肌萎缩 氯沙坦 肌肉肌腱组织工程 肌卫星细胞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7 2020年 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它的收缩和放松活动是人体各种运动的基础.一旦骨骼肌发生了不可逆性萎缩时,就会造成肌肉功能的丧失,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防止肌肉萎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促使骨骼肌卫星细胞有效的增殖和分化.卫星细胞激活、增殖和分化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周围环境、各种生长因子和物理刺激等.为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卫星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阐述,以便为临床肌萎缩的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韩利军 乔虎云 梁炳生关键词:肌肉功能 物理刺激 肌卫星细胞 周围环境 不可逆性 掌板前移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掌板前移术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对8例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掌板前移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3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克氏针松动。影像学检查发现7例近指间关节无半脱位,1例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近指间关节出现半脱位。末次随访时,患手平均握力为健侧的92%。手功能恢复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结论掌板前移克氏针内固定术可以重建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稳定性,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较大程度恢复患指屈伸功能,是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韩利军 梁炳生 陈治 李刚 乔虎云 常文凯 李永平 张登峰关键词:指间关节 骨折 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