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
- 作品数:4 被引量:180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旅游驱动下的传统村落城镇化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被引量:35
- 2017年
- 旅游开发已成为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使得传统村落地域土地利用、就业方式、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旅游发展成为传统村落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土地、产业、人口等方面探讨了旅游驱动下地域城镇化的过程。结果表明:1)宏村的土地城镇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景区外围,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2个方面,申遗前宏村的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景区内小规模的扩展,申遗后发展方向转移到与宏村隔河相对的际村,土地开发速度快且规模较大。2)经过近30年的旅游发展,宏村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逐渐以第三产业为主,2012年第三、二、一产业结构为68∶21∶11;同时旅游小企业快速发展,国际奢华度假品牌企业开始进入。3)宏村人口地域集中化趋势较为明显,主要是在旅游利益吸引下本地居民的返回以及外来投资者和劳工人口的流入,当地居民就业结构向非农化(旅游接待业)方向转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社会行为方式及居民思想观念等方面日趋城市化。最后,简要讨论了影响宏村旅游城镇化的因素。
- 卢松周小凤张小军邢丽红
- 关键词:乡村城镇化传统村落
- 基于GIS的黄山市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263个地名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对黄山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制图表达,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黄山市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徽州方志丛书分析了黄山市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地名以自然景观类地名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徽州地域文化.黄山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景观的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黄山市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呈现出与自然地理特征高度吻合的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中部,呈现出沿盆地(谷地)集聚,且与人口分布趋同的特征.
- 张小军卢松邢丽红
- 关键词:地名景观GIS
- 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3
- 2018年
- 以徽州地域1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用GIS技术与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揭示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徽州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徽州传统村落空间上呈现集聚型分布,沿盆地、邻水及边缘化分布特征明显,表现出"边缘多核心少"的分布格局。黟县遗存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高,形成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集聚区,其次是徽州区和歙县,形成徽州传统村落集聚的次级核心区。宋朝(北宋和南宋)和唐代是现存徽州传统村落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两个朝代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最多,分布范围最广。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人口、交通、城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这些分布特点的影响因素。
- 卢松张小军张业臣
- 关键词:传统村落GIS
-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4
- 2019年
- 以徽州地域119个中国传统村落(截止到2016年底)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根据旅游开发的主体力量,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1979—1996年)、外资注入(1997—2011年)、整合提升(2012年至今)三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在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产品类型、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零星分布(点状)—南北组团(板块)—全域扩散(面状)的演进态势。研究表明,村落自身禀赋作为基础性力量,市场需求作为决定性力量,政府政策和管理作为主导性力量,交通改善、节庆促销、精英人士等支持因素作为促进性力量,共同推动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
- 卢松张小军
-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物质文化遗产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古民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