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志文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凋落
  • 2篇凋落叶
  • 2篇有机碳
  • 1篇凋落物
  • 1篇多环芳烃
  • 1篇野外
  • 1篇增溶作用
  • 1篇溶出
  • 1篇溶解性有机质
  • 1篇森林凋落物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可溶性有机碳
  • 1篇DOM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环境污...

作者

  • 2篇仇荣亮
  • 2篇杨秀虹
  • 2篇王诗忠
  • 2篇方志文
  • 1篇杨燕花
  • 1篇蔡丹
  • 1篇赵云

传媒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华南典型树种凋落叶的野外分解和溶解性有机质溶出动态被引量:11
2016年
选用华南亚热带地区常见阔叶树种木荷和针叶树种湿地松的新近凋落叶,在野外分解0、30、60、90、150、210、240、365 d,分析溶出的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组成和性质的变化,以及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的进行,尽管木荷叶片的DOM浓度高于松针,但是2种凋落叶DOM浓度、性质和物质组成变化规律一致;2种凋落叶的DOM浓度均呈下降趋势,芳香化程度和分子量增大,富里酸、腐殖酸类物质逐渐增多,可降解的简单芳烃蛋白(如酪氨酸)逐渐减少.在分解初期,DOM主要由亲水中性和酸性部分组成,易分解、易迁移,对表层土壤DOC影响不显著;在分解后期,DOM主要为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吸附性强,表层土壤DOC浓度显著下降.
蔡丹杨秀虹雷秋霜方志文王诗忠仇荣亮杨燕花
关键词:森林凋落物溶解性有机质土壤有机碳
森林新近凋落叶溶出DOM的性质及其对菲增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凋落叶作为森林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溶出的大量有机质也是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森林凋落叶溶出DOM对PAHs增溶作用的影响有利于合理预测及评价森林土壤中PAH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本研究采集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人工林的4种常见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的新近凋落叶为试验材料,研究其DOM含量、组成与性质,对比分析了不同凋落叶DOM对菲的増溶作用及其与DOM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凋落叶的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在C 11.61~36.25 mg·g-1之间,其中尾叶桉的含量最大,湿地松最小。尾叶桉和木荷DOM的主要组分是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酚(SP),两者总C量占DOC的比例超过47%,而大叶相思和湿地松中SS和SP两者总量所占比例均低于30%。另外,4种凋落叶DOM的质量分数(以C计)与其电导率的线性关系图中有明显转折点,说明它们均具有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凋落叶DOM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之上对菲具有不同程度的増溶作用,其与菲的结合系数(logKDOC)的大小顺序为尾叶桉(3.05 L·kg-1)>木荷(3.02 L·kg-1)>大叶相思(2.79 L·kg-1)>湿地松(2.54 L·kg-1),这表明尾叶桉和木荷DOM的增溶作用明显高于大叶相思和湿地松DOM。经分析表明,logKDOC与各DOM在254、280 nm处的特征紫外吸光度值(SUV-A254、SUV-A280)及其SS、SP的相对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240/A420、A254/A400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DOM的芳香化程度越高,分子量越大, SS与SP所占比例越高,其对菲的増溶效果越明显。
雷秋霜杨秀虹方志文王诗忠赵云仇荣亮
关键词:多环芳烃可溶性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