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佳

作品数:12 被引量:24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强对流
  • 2篇气象
  • 2篇强对流天气
  • 2篇强对流天气过...
  • 2篇强对流天气过...
  • 2篇列车效应
  • 2篇降水
  • 2篇寒潮
  • 1篇低层
  • 1篇冬夏季
  • 1篇动量
  • 1篇动量通量
  • 1篇动量下传
  • 1篇冻雨
  • 1篇冻雨天气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降水
  • 1篇雨雪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机构

  • 1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作者

  • 12篇杜佳
  • 5篇耿建军
  • 5篇刘璐
  • 4篇于波
  • 2篇张琳娜
  • 2篇孙兆彬
  • 2篇周璇
  • 1篇付宗钰
  • 1篇刘伟东
  • 1篇杨成芳
  • 1篇冉令坤
  • 1篇翟亮
  • 1篇戴翼
  • 1篇王林
  • 1篇黄富祥
  • 1篇廖晓农
  • 1篇张小玲
  • 1篇王迎春
  • 1篇荆浩
  • 1篇郭金兰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第30届中国...
  • 1篇气象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年6月11日北京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13年6月11日08时至6月12日08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站点出现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本文详细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
耿建军刘璐孙兆彬吴剑坤杜佳
关键词:强对流三体散射中气旋
文献传递
北京一次极端雨雪天气异常诊断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2020年2月13-14日北京地区出现一次极端雨雪天气过程,利用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气候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风廓线产品反演、气候异常分析等方法,对这次伴有复杂相态转换、对流、累计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极值的极端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异常诊断,结果表明:(1)大尺度低涡、高/低空急流、锋面等天气系统为降水提供良好的背景条件。(2)河北中部的中尺度涡旋,是这次极端雨雪天气的重要成因之一。(3)对流活动的参与提高了降水效率,致使过程累计降水量进一步增大。(4)850 h Pa切变线北侧强盛的偏东气流,在动力抬升、水汽输送及辐合中发挥重要作用。(5)-8~-20℃层云冰含量低,且0℃层高度>700 m是造成北京平原地区相态转换时间延迟的直接原因。(6)边界层回流冷空气由平原东部进入北京,是雨雪相态转换由东向西发生的根本原因。(7)极端的水汽通量辐合异常,是此次天气过程累计雨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翟亮王林郭金兰雷蕾杜佳张迎新
关键词:中尺度涡旋气候异常
2013年6月11日北京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13年6月11日08时至6月12日08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站点出现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以期对今后的预报服务工作有所助益。本文详细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新...
耿建军刘璐孙兆彬吴剑坤杜佳
关键词:强对流过程自动站数据雷达回波
文献传递
2013年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降水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27
2016年
通过对2013年6月6日20时-7日20时北京地区出现的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多普勒雷达产品和海淀风廓线探测数据、VDRAS反演物理量等多种资料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本次过程500 h Pa北京处于从河套以东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低槽槽前,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地面处于东高西低的形势场中。2)北京处于850 h Paθ(se)高能舌的前部,为对流性天气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能量条件。3)强回波在单点稳定少动或多个降水云团先后经过同一地区,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大。4)超低空急流加强,且风向由东南转为偏南,南风分量明显加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和辐合,有利于出现短时强降水。5)据VDRAS反演物理量场的分析,某地区较长时间处于扰动温度相对大值区(0.9-1.2℃),与该区域降水较大相对应。强回波的合并与维持和其位于东南风和偏南风的辐合区中相关联。6)对EC、T639数值模式降水预报的检验表明,数值模式对明显大尺度系统影响的降水过程预报效果较好,EC对本次过程的预报能力优于T639。
耿建军李浚河杜佳吴剑坤刘璐张淅妍
关键词:列车效应
北京地区4月一次罕见暴雪的形成机制分析被引量:24
2019年
利用雨滴谱仪、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地面加密自动站、EC再分析资料及气候整编资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4月4—5日,北京地区罕见暴雪过程的极端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北京地区4月首次出现纯雪日,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突破历史同期记录,1000~850 hPa温度标准化异常SD值均小于-3,日降雪量排在整个冷季的前5%,是一次极端天气过程。(2)低层强冷空气入侵形成冷垫,700 hPa强西南低空急流输送充沛水汽,使北京地区上空800~500 hPa产生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暖空气在锋区以上的强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高架对流,局地雷达回波具有夏季对流单体的倾斜结构特征,有利于暴雪增幅。(3)降雪过程先后受到两次冷空气叠加影响,前期强冷空气持续剧烈降温导致低层温度偏低,使得温度达到降雪阈值,是此次极端降雪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因。(4)微波辐射计监测显示,降雪的起止时间与逆温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降水相态主要取决于1 km以下的温度变化。
杜佳杨成芳戴翼邢楠于波
关键词:强冷空气
2013年6月7日北京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2013年6月6日20时至6月7日日20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局部地区降水量级达到暴雨标准.本文详细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雷达产品和海淀风廓线探测数据、VDRAS反演物理...
耿建军杜佳吴剑坤刘璐
关键词:降水天气气象预报
文献传递
联合概率方法在北京灾害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基于ECMWF模式的集合预报数据,利用联合概率方法,针对北京地区冬季影响最大的寒潮和夏季强对流两类灾害性天气,建立了适用于本地区的两种集合预报业务产品。选取2 m温度和10 m平均风速制作寒潮预警信号联合概率预报产品,选取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制作强对流潜势联合概率预报产品。通过对北京地区近年寒潮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检验表明:寒潮预警信号联合概率方法,当预报概率达到10%及以上时,实况就有可能达寒潮蓝色预警信号的级别;此方法对北京西北部的预报性能较好,其次为北京的东南部地区;对达到蓝色预警信号标准的区域具有较高的预报命中率,但对达黄色预警信号级别的区域,漏报率较高。强对流潜势联合概率方法的空报率较高,当预报概率达90%—100%时,实况才有可能出现强对流;与局地强对流相比,全市性强对流天气的高概率预报区域较为集中。
付宗钰于波荆浩纪彬周璇秦庆昌杜佳李桑
关键词:寒潮强对流
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被引量:146
2014年
在北京地区,除冬季供暖期外盛夏也是雾-霾天气的高发季节,与我国南方不同.使用微波辐射仪、风廓线和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大气成分观测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季持续6 d的2个雾-霾过程形成和维持机制的异同.冬季雾-霾过程出现在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多短波活动的背景下,其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是边界层内始终有逆温层、地面弱风场、底层湿度逐渐增大.逆温层昼高夜低、湿度昼小夜大是影响PM2.5质量浓度和能见度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在雾-霾天气持续期间地面弱风场能够维持主要源于冷空气势力弱、常不能影响到地面.此外,入夜后地面迅速辐射降温、边界层上层有暖平流以及空气过山后下沉增温在逆温层的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夏季持续性雾-霾天气,气溶胶区域输送、环境大气保持对流性稳定、空气的高饱和度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在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下对流层低层盛行偏南风,北京的PM2.5质量浓度随着偏南风风速增大升高.对流层底层系统性偏南风与北京附近的山谷风共同构成了从北京以南气溶胶累积地向北输送的机制.夏季雾-霾过程低层没有逆温,但是北京上空一直维持超过200 J·kG-1的对流抑制能量,它同样限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夏季自由对流高度也存在昼夜变化,其对PM2.5浓度和能见度的作用与逆温层高度升降相同.因此,冬、夏个例分别代表了2种不同类型的持续性雾-霾过程,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环流型.
廖晓农张小玲王迎春刘伟东杜佳赵玲慧
关键词:气象条件
2016年1月京津冀地区连续性寒潮事件对比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2016年1月京津冀地区在相隔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出现2次寒潮天气,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综合对比2次寒潮过程中的环流形势、前期回暖、冷平流、海平面气压及下沉运动等。结果表明:(1)寒潮Ⅰ主要影响京津冀北部及河北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以降温为主;寒潮Ⅱ的影响范围更广、强度更大,京津冀大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温和大风天气。(2)前期回暖、横槽转竖南压是2次寒潮天气的共同点,但寒潮Ⅱ的影响程度更大,主要原因为:①冷空气南下过程中有南支槽接应时,气流的经向度加大、偏北分量增强,能够快速引导冷空气主体大举向南爆发;②地面强冷高压形成较强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造成明显的梯度风;③下沉气流核所到达的高度越接近地面、持续时间越长,造成大风和降温的程度越剧烈。(3)寒潮天气过程中,气温变化若仅受单一冷平流作用的影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降幅区域会比较接近;当云覆盖的影响增强时,会出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降幅区域差异较大的情况。
于波李桑黄富祥邢楠杜佳
关键词:寒潮冷高压
雷暴大风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动量通量和动能通量输送特征研究被引量:21
2018年
2014年5月31日北京发生一次雷暴大风过程。以雷达资料同化结果为初始场,对此次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采用非静力平衡和非地转平衡的经向动量方程和质量权重动能方程,利用模拟资料,对雷暴大风过程中经向动量和质量权重动能进行收支分析,以此来研究雷暴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动量通量和动能通量输送特征,讨论地面大风的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低层,经向动量通量散度是影响经向动量局地变化的主要强迫项。雷暴系统后部的入流把中低层的经向动量倾斜向下输送,系统前部对流云区中低层的下沉气流也向下输送经向动量。这两支下传动量通量先后与近地面经向动量的水平通量汇合,向系统前沿输送经向动量。在北京西北部地形阻挡作用下,经向动量通量在系统前端近地面辐合,促进那里的经向动量局地增长,有利于增强那里的南风。质量动能收支的特征与经向动量收支类似,在近地面层质量动能的局地变化主要是由质量动能通量散度引起的。系统后部入流把中层质量动能向下传输到近地面层,然后与近地面质量动能的水平通量汇合,向系统前沿输送质量动能。相对来说,近地面层经向动量和质量动能的水平通量比下传通量更重要,这主要与低层较强的东南急流有关。
张琳娜冉令坤李娜杜佳周璇孟悦
关键词:雷暴大风动量下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