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庆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4篇欧茨
  • 2篇女性
  • 2篇现代主义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创作
  • 1篇艺术创作观
  • 1篇寓言
  • 1篇身体消费
  • 1篇童话
  • 1篇女性身体
  • 1篇人格
  • 1篇人格成长
  • 1篇文化寓意
  • 1篇消费文化
  • 1篇伦理选择
  • 1篇妹妹
  • 1篇迷惘
  • 1篇空幻
  • 1篇后现代
  • 1篇后现代主义

机构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李庆
  • 2篇杨革新
  • 1篇丁艳雯

传媒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英语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7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别名格雷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被引量:2
2017年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别名格雷斯》采用了多声部的叙事方式、互文性艺术,以及情节安排上的虚构性和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历史书写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建构了19世纪中期加拿大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受压迫的社会现实,使得被边缘化的女性获得了有效的话语权。作家试图在小说文本中还原个体经历中的历史真实,修正被主流历史改写和边缘化的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历史书写策略体现了作家对于官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以及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历史真实性的反思。
丁艳雯杨革新李庆
关键词:《别名格雷斯》后现代主义女性
欧茨《我的妹妹,我的爱》的伦理选择与人格成长
2024年
本文从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角度,解读欧茨小说《我的妹妹,我的爱》中主人公史盖乐·蓝派克的伦理选择以及对其人格成长的意义。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目标就是潜能的实现和内在幸福的获得。但是人自身具有两种潜能,一种是维持和促进生命发展的善的潜能,另一种是阻碍和破坏生命的恶的潜能,它的实现取决于个人的自由选择。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史盖乐的十年冤屈,以及最后的真相大白,都使他陷入两难的选择困境。人道主义伦理学使我们看到,史盖乐在良心和理性的指引下最终做出的伦理选择,标志着他生产性人格的发展;他对爱和人性的信仰也使他自我的精神得以救赎,实现了个人的自由存在。
李庆
关键词:欧茨弗洛姆伦理选择人格成长
身体消费与“灰姑娘”的童话梦——解读欧茨小说《浮生如梦》被引量:1
2017年
欧茨的小说《浮生如梦: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从女性心理的角度重构了玛丽莲·梦露这一历史人物。本文将小说纳入消费文化的语境,分析诺玛·珍成名背后,身体被消费文化规训和符号化建构的过程,以及对她的命运造成的影响。消费文化借助电影媒介的意识形态操控作用和资本的权力运作,营造童话梦境、规训女性身体,将诺玛·珍的身体打造成一个消费品符号;然而身体消费的现代性悖论最终造成她自我认同的混乱和爱情、家庭、事业梦想的破灭。
李庆杨革新
关键词:欧茨童话消费文化
空幻的自我,迷惘的灵魂——试析欧茨的短篇小说“何去何从”的现代主义文化寓意被引量:2
2011年
"何去何从"是美国当代女作家欧茨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从丹尼尔.贝尔的现代主义文化批评角度解读小说发现,小说女主人公康妮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化强调自我,摒弃传统和崇尚非理性的特点;康妮的结局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危机和走向后现代主义的开端。因此这篇短篇小说是一个现代主义文化寓言。
李庆
关键词:现代主义寓言
欧茨早期的艺术创作观在《他们》中的体现被引量:1
2011年
欧茨经过近10年的创作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并出版了一系列的文学评论集,从中可以看到她早期对于艺术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的理解。《他们》作为其早期代表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欧茨对于艺术的模仿本质、教化功能和文学改变社会现状的目的的艺术观。
李庆
关键词:欧茨艺术创作观《他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