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 作品数:40 被引量:18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河北省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风速分辨率对土壤风蚀模数计算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2022年 风是土壤风蚀的驱动力,风力直接影响土壤风蚀的强度。风速是土壤风蚀预报模型的主要输入参数,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风速数据能提高模型模拟效果。为对比风速处理方法及风速数据时空分辨率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基于修正风蚀模型(RWEQ)评估该模型对于各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别选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内130个气象站(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中不同类型及不同数量的气象站数据,利用线性插值法和风蚀预报系统(WEPS)的WINDGEN风速生成法将1日4次风速数据和1日2类风速数据生成24 h风速数据输入模型,结合1日4次风速数据直接输入模型构建了不同气象站数量及不同风速数据类型的6种模拟情景,计算了研究区在不同模拟情景下的潜在风蚀模数。结果表明:RWEQ模型估算的区域潜在风蚀模数会随气象站点的数量和风速时间分辨率的提升而增加;风速数据的线性插值方法在RWEQ模型中应用效果不理想,与WEPS模型的WINDGEN风速生成方法相比,线性插值法使地面2 m处大于临界起沙风速(5 m·s-1)的风速频率降低,过低估计潜在风蚀模数和区域土壤风蚀状况。 张莉 李继峰 常春平 郭中领 刘珺 王仁德 李庆 王旭洋3类集沙仪野外测试对比 被引量:4 2020年 通过对比新型平口式集沙仪(New Flat Opening Collector,NFOC)、BSNE(Big Spring Number Eight)集沙仪、MWAC(Modified Wilson and Cook)集沙仪在同一风蚀事件中的观测结果,分析BSNE、MWAC、NFOC集沙仪在定向、非定向状态下输沙率变化特征,探究平均风速、摩阻风速和湍流结构变化对风沙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定向集沙仪输沙率明显低于非定向集沙仪,BSNE和NFOC集沙仪输沙率均大于MWAC集沙仪,但MWAC集沙仪输沙率与平均风速以及摩阻风速的相关性最优。短时间尺度的湍流活动对输移量影响甚微,却对MWAC集沙仪的定向与非定向输沙率差异存在一定影响。Kawamura模型(0.140 刘箴言 常春平 郭中领 李继锋 王仁德 李庆 黄亚鹏 李旭 刘珺 苏振生关键词:集沙仪 输沙率 区域尺度土壤风蚀变化驱动机制定量评估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尺度土壤风蚀变化驱动机制定量评估方法,确定研究区域和时段后,构建基础数据集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潜在植被覆盖度数据集,计算研究时段内每年的实际风蚀模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风蚀模数,实际风蚀模数与气候变化影响下风... 李庆 周娜 王仁德 张春来 李童洲 查慧敏 周鑫铄青藏高原沙漠化的过去与未来 被引量:1 2017年 在国家973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第1课题“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借助野外调查、风沙剖面观察与采样、室内绝对年代和环境代用指标测试、遥感影像判读、相关资料分析等手段,对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进行了探讨。 伍永秋 张春来 杜世松 李庆 谭利华关键词:青藏高原 沙漠化 气候变化 野外调查 农田风蚀量预测模型及风蚀量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田风蚀量预测模型,该模型为固定起沙风速条件下的农田风蚀量预测模型,其表达式为:Q<Sub>dt</Sub>=a<Sub>1</Sub>·C·R·E·W·exp(b<Sub>1</Sub>·k·U)。在此... 王仁德 李庆 常春平 郭中领 肖登攀 刘超内蒙古草地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评估 被引量:16 2019年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草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准确掌握其在草地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是保障草地生态安全的基础。该文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为评价指标,定量评估了2000-2016年内蒙古草地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结果显示:2000-2016年内蒙古呈恢复趋势的草地面积为489 334 km^2,占区域草地总面积的94.2%;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内蒙古草地恢复的主导因素,其引致的草地恢复面积分别占草地恢复总面积的54.9%和45.1%;降水量增加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分别是引起草地恢复的主要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过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导因子;受区域环境影响,不同类型草地恢复的主导因子不同。 李庆 高素改 张春来 王仁德 周娜 李继锋 郭中领 常春平关键词:内蒙古草地 气候变化 不同时间尺度下农田土壤风蚀可蚀性的变化 被引量:4 2021年 土壤风蚀可蚀性(简称土壤可蚀性)作为风蚀模型的必要输入参数之一,会随风蚀事件过程、耕作措施以及气象气候等因素发生显著变化,但目前对其变化趋势尚认识不足。本文采用野外观测、采样分析与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就次风蚀事件、风蚀月、风蚀季、多年4个时间尺度下坝上地区农田土壤可蚀性变化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严重风蚀事件过程中,地表土壤中粒径<0.85 mm干团聚体颗粒的含量明显降低,临界起沙摩阻风速明显升高,输沙率明显减弱,三者均显示土壤可蚀性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风蚀月、风蚀季和多年3个时间尺度下,农田特别是翻耕农田土壤可蚀性均呈下降的趋势,并且时间尺度越长,土壤可蚀性的下降幅度越大。强烈的风蚀搬运作用可能是造成各时间尺度下坝上地区农田土壤可蚀性普遍下降的主因。为了降低坝上地区农田风蚀的危害,应减少新农田的开垦并尽量避免在风蚀事件高发期进行农田翻耕。 王仁德 安晨宇 苑依笑 张春来 李庆 查慧敏 常春平 郭中领关键词:输沙率 农田 2000—2018年河北坝上地区土壤风蚀模数变化 被引量:1 2024年 土壤风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河北坝上地区是中国北方典型土壤风蚀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成为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更好地阐明坝上地区的土壤风蚀过程,完善该区域的风沙防护体系,基于气象、土壤、遥感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利用综合风蚀模拟系统(Integrated wind-erosion modeling system,IWEMS),计算了河北省坝上地区的土壤风蚀模数。结果表明:2000—2018年,坝上地区平均风蚀模数与风蚀风险区所占面积比例总体均呈减小趋势。月平均风蚀模数变化表明,11月至次年5月是主要风蚀季。风蚀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风蚀灾害主要发生在坝上地区中西部。自2009年以来,康保县和张北县的风蚀模数逐渐降低,丰宁县西部的风蚀模数逐渐增加。通过对土壤风蚀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蚀模数为沙地>耕地>草地>林地,植被盖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风蚀模数月变化的主要因素,起沙风累计时间与风蚀模数正相关。 贾文茹 李庆 李秀明 谢宝妮 王翠黄土高原北部风蚀区防风固沙服务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2023年 黄土高原北部是黄河流域土壤风蚀典型区,评估防风固沙服务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评价中的风蚀模型估算黄土高原北部风蚀区固沙量,定量评估2000—2020年防风固沙服务,并结合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变化分析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北部风蚀区年均固沙量5.52亿t,年际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变化率-0.12 t·hm^(-2)·a^(-1);而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以每年0.50%的速率增加,研究区植被防风固沙服务增强。空间分布上榆林北部风沙区、宁夏东部风沙区、甘肃庆阳、毛乌素沙地中南部及沙地北部达拉特旗植被防风固沙服务有所增强。(2)草地是控制土壤风蚀、发挥防风固沙作用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荒漠化逆转与退耕还草明显增强了防风固沙能力,草地退化将造成固沙服务显著减弱。(3)风速是引起黄土高原北部风蚀区防风固沙服务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植被恢复对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等关键区域的防风固沙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金凤 刘小玲 李庆 王仁德 王盛关键词:防风固沙 黄土高原 风蚀事件中农田土壤PM10释放特征 被引量:1 2020年 地表风蚀导致的粉尘释放涉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自然条件下对粉尘释放的观测可以为风洞试验结果提供验证并为开发预测模型提供数据支撑与关键参数。本研究在河北坝上风蚀区,通过观测风蚀事件中农田近地表PM10浓度、垂直通量与流失通量,以及风速和风沙流强度的变化,探讨农田风蚀过程中的粉尘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地表风蚀释尘对近地表粉尘浓度的影响随高度增大而逐渐减弱,各高度的粉尘浓度变化趋势与摩阻风速、输沙率变化趋势相同;粉尘垂直通量和流失通量与摩阻风速呈幂函数关系,与输沙率呈线性关系;农田土壤跃移颗粒的轰击效率α数量级为10-7m-1。 岑松勃 张春来 代豫杰 张慧 刘欣宇 李庆 黄玉虎关键词:农田风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