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1979—2020年柴达木盆地人体舒适度指数时空变化及趋势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开展柴达木盆地气候舒适性评价对盆地人居环境、气候宜居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79—2020年长时间序列地表气象数据集,利用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年际尺度和季节尺度人体舒适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盆地多年平均及不同季节内人体舒适度均处于增加的趋势,除夏季平原区部分区域处于舒适等级,其他均处于冷不舒适的状况;(2)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具有最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全盆地达到0.9以上,其次为风速和湿度,山区较平原区相关性较弱;(3)通过变化趋势和Hurst指数综合分析,发现气温和比湿继续增加且具有强持续性,风速继续减小且强持续性;人体舒适度指数除秋季山区持续性弱外,其他季节山区和平原区均具有强持续增加的趋势。该研究可为柴达木盆地和高寒地区气候舒适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张群慧常亮顾小凡顾小凡马卯楠王倩段瑞犹香智
- 关键词:人体舒适度指数柴达木盆地
- 基于同位素与水化学的和田河流域地下水径流特征分析
- 2024年
- 为探讨和田河流域地下水形成转化和径流特征,以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化学取样为基础,通过SPSS数理统计、Q型聚类分析、Gibbs图解法和两条典型剖面模拟分析,结合水化学特征分析和同位素(D、^(18)O、T和^(14)C)示踪验证。结果表明:1)从南到北(中高山区→山前砾质平原→细土平原→沙漠区),地下水径流条件越来越差。TDS值逐渐从0.49g/L增大到4.80g/L,水化学类型由HCO_(3)·SO_(4)-Ca·Na型渐变为Cl·SO_(4)-Na型,主要水化学控制作用从溶滤作用变为蒸发浓缩作用。2)从出山口隐伏断裂处径流至和田市西南侧2.5km处的古江巴格乡,地下水同时接受上游侧向径流和河水淋滤式脱节型补给,径流速度快。TDS值由上游的1.8g/L减小至0.6g/L,年龄<100a。径流至英艾列克水库过程中,期间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混合,二者转化关系极其复杂。英艾列克水库以北,地下水径流速度滞缓,地下水年龄分布范围较大,多在100~1000a之间。3)下游细土平原区潜水–承压水含水层结构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径流强度在不同深度上表现不同,垂向差异性明显。以地下深度80m为分界线,地下水径流呈现出“上部浅层区速度快、TDS值低、年龄小;下部深层区速度慢、TDS值高、年龄大”的分层特征。二者之间水力联系较弱,仅存部分越流补给关系。4)在河间地块,地下水由分水岭向其两侧径流。东侧径流至玉龙喀什河西岸,西侧径流至喀拉喀什河东岸。两岸地下水接受侧向径流和河水入渗补给后,各自分别朝东北方向的洛浦县杭桂乡和西北方向的墨玉县奎牙乡径流,最终均排泄于周边的沙漠区。研究可为和田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 李小等常亮杨炳超杨炳超王倩王倩
- 关键词:地下水循环同位素水化学典型剖面和田河流域
-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0
- 2024年
-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80-2018年间共5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近40年中,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58×10^(4)km^(2)、1.2×10^(3) km^(2)和347 km^(2),而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1.33×10^(4)km^(2)、0.32×10^(4)km^(2)和815 km^(2)。各水资源分区中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其次为渭干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相对较快,特别是2000-2010年间呈显著增长趋势。[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是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王璐晨韩海辉张俊张俊顾小凡常亮顾小凡常亮董佳秋杨炳超
- 关键词: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强度塔里木河流域
- 和田河流域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 2024年
-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体主要起源于南部海拔2000 m以上的中高山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从山区到沙漠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较明显的分带特征。不同水体pH值均呈弱碱性,离子之间组分和TDS值差异较大,整体呈坑塘水>井水>河水的规律。少数地下水样点中NO3-含量显著异常。(2)砾质平原区地下水大量接受地表河水的垂向脱节型补给。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值小,更新速度快,以水岩溶滤控制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多呈SO4·Cl-Ca·Mg型。(3)细土平原区地下水TDS值变幅大,多为Cl·SO_(4)-Na型。其中,河间地块内,靠近上游地下水接受地表水及邻区侧向径流补给,14C年龄小;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氧漂移”现象普遍。分水岭处地下水14C年龄大,近河岸处年龄小,地下水与河水联系密切。河间地块两侧地下水分别沿东北、西北方向径流,最终排泄于外围沙漠区。研究结果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李小等常亮段瑞王倩张群慧杨炳超
- 关键词:水化学地下水补给来源同位素和田河流域
- 同位素水化学指示的新疆孔雀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被引量:14
- 2021年
- 地下水是孔雀河流域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为实现孔雀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采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方法,研究了孔雀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河水。含水层成因类型和现代河道分布共同控制着孔雀河流域地下咸淡水的空间分布格局;氢氧稳定同位素对不同水体的相互转化指示作用较强,但难以区别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地下水;3 H和14 C放射性同位素组分对地下水循环演化及更新能力的指示作用较好,14 C年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指示承压水的运移方向和速率;13 C可作为初步判断地下水类型或年龄的参考指示剂;大量渠系引水灌溉使得潜水接受地表水入渗补给能力增强,更新能力显著提高,但承压水目前的开采利用仍以消耗更新能力差的老水为主。当地应优化调整地下水开发格局,减少流域中游河套内农灌区承压水开采量,加大流域下游微咸水分布区潜水开采利用,降低潜水位,减轻土壤盐渍化,促进水土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 张俊尹立河顾小凡顾小凡李瑛杨炳超姜军谢万兵王拓唐小平董佳秋唐小平董佳秋
- 关键词:地下水循环水化学环境同位素
- 和田河中下游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被引量:3
- 2024年
- 为研究和田河中下游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PHREEQC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地区水化学特征、主要溶质组分来源和演化规律开展了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八大常规离子含量整体偏高,尤其是Cl^(-)、SO_(4)^(2-)、Na^(+)、Ca^(2+)和HCO_(3)^(-)占比较大。(2)水化学溶解组分空间差异性明显,除少部分地区水化学类型表现为SO4·Cl-Ca·Mg型外,大部分均以SO^(4)·Cl^(-)Na型为主。地下水呈弱碱性,大部分地区水样点水质基本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部分绿洲平原区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水中NO_(3)^(-)含量明显异常。(3)在水-岩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下,地下水中Na+、Ca2+、Mg^(2+)、Cl^(-)、SO_(4)^(2-)等离子组分主要物质来源于岩盐、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矿物的溶解。在向下游细土平原和沙漠区径流过程中,受蒸发浓缩作用普遍控制影响,水中各离子浓度含量不断增大。(4)在开放性较好的系统环境中,CO_(2)促进了各矿物的溶解,使得地下水中各离子含量不断溶解聚集,浓度增大。进入下游冲积平原区后,受细粒砂土介质层阻隔影响,地下水径流与交替强度减弱导致溶滤作用变差,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占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大了水中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类型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李小等常亮段瑞王倩杨泽东张群慧张鹏伟
-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水文地球化学水-岩作用地下水和田河流域
- 延安吴起县地下水中Cr^6+分布规律及来源探讨被引量:6
- 2015年
- 在严重缺水的陕北吴起地区,白垩系地下水中Cr^(6+)严重超标,其为原生地质环境所致,还是石油开采等污染引起,不能确定,直接影响着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地采集分析了岩(土)、水样及石油样品,总结分析了该区Cr^(6+)的来源与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地区地下水中Cr^(6+)主要来源于区内含水层上覆的土层,其白垩系地下水中Cr^(6+)含量受控于地质结构及地下水循环。大气降水在入渗过程中通过水岩作用将土层中Cr元素带入地下水中,在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受到氧化还原环境影响富集于不同含水系统中,使得地下水中Cr^(6+)不同程度超标。
- 顾小凡党学亚杨炳超常亮李小等犹香智王化齐王倩
- 关键词:C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