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健
- 作品数:7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华北热灾害链的结构、成因及强震趋势分析被引量:14
- 2013年
- 华北地壳热活动强烈,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华北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连发性、关联性特征,组成热灾害链。华北热灾害链的典型结构是跨年度干旱—异常路径台风—异常降雨—异常海冰—强震—异常降雨,受控于源于渤海和青藏高原的下地壳不均匀流动形成的"热河"及其热能有规律地积累与释放,渤海放射状下地壳热流系统与地幔软流圈底辟作用有关。当前华北热灾害链已经有序演变到地震阶段,近5年内在韧性下地壳中6条"热河"的6个撞击区可能发生多个强震,流经辽东湾向北东方向流动的下地壳"热河"撞击区、临汾—太原—大同下地壳"热河"与流经渤海湾—通县—沙河下地壳"热河"的夹击区危险性最大,应当尽快系统监测与热流体有关的地震前兆异常,科学开展地震短临预测。查明华北韧性下地壳中"热河"的三维动态演变,系统梯级开发各条"热河"的热能资源,对于发展经济、减灾减排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李德威郝海健刘娇周洋陈桂凡梁桑
- 关键词:下地壳流动强震预测
- 华北灾害链的结构、成因及强震预测
-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自然灾害带来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不仅受到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局部高强度大面积的气象灾害,还和地下热活动有关。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地区的古灾...
- 郝海健李德威陈桂凡
- 关键词:灾害链结构特征强震预测
- 文献传递
- 我国西南灾害链的结构、成因及强震预测
- 强震预测对于国内外的地质学者来说一直是一个难题。中国西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地质灾害频发,以地震为重要环节的链式灾害更是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开展西南地区灾害链成因及强震预测的研究迫在眉睫。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
- 陈桂凡李德威郝海健陈继乐
- 关键词:灾害链结构特征强震预测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班公湖地区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被引量:28
- 2014年
-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地区的日松岩体和甲维酸性岩脉位于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显示中钾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过渡的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岩石均具有埃达克岩特征,表现为高的SiO2(63.05%~70.72%)、高Al2O3(≥15%)、低MgO(0.97%~2.33%)〈3%、高Sr含量(380.4×10^-6~625.0×10^-6)、Sr/Y(〉35)、低HREE、Y(5.64×10^-6~13.80×10^-6)和Yb(0.46×10^-6~1.25×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17.09〈(La/Yb)N〈48.51).日松花岗闪长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2.0±1.1Ma;甲维近东西走向的花岗闪长岩脉和近南北走向的花岗闪长玢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0.7±1.2Ma和82.9±1.2Ma.日松和甲维处埃达克岩均富钾贫钠,低Cr、Ni,高Th、Th/La、Th/U、Rb/Sr以及相对低的Sr/Y和高Mg^#(43.09~54.35)等特征显示其为玄武质岩浆底侵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91~82Ma的埃达克岩形成于后碰撞初期阶段,为中特提斯洋闭合后板内热隆伸展、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可以作为班公湖地区由板块构造体制转向板内构造体制的标志.
- 张硕史洪峰郝海健李德威吝岩冯旻譞
- 关键词: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班公湖
- 西南地区热灾害链及其与芦山地震的关系被引量:6
- 2013年
- 通过对西南地区干旱(森林大火)-洪涝(或冰冻)-地震灾害链的分析,发现"4·20"芦山地震震前出现了一系列与该灾害链相关的热异常现象,即:川滇地区自2009年以来,先后经历了跨年度干旱,并伴随森林大火,2012年5月中旬局地开始出现暴雨洪涝,还引发大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013年初南方多地相继出现大雾、低温、冻害、雪灾,在此期间,川滇地区还发生了一系列4.0~6.0级范围内中强地震,随后于4月20日发生了芦山地震。此外,通过芦山地震考察,发现震前8~6h内出现喷水冒砂、天气闷热、狗狂吠等宏观异常,地震的同时震中地区出现爆炸、冒烟等现象,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芦山地震成因并非断层错动,而是地下热异常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同时,结合西南地区热灾害链结构推测,西南地区近期内仍将有强震发生。
- 陈桂凡郝海健冯旻譞纪星星陈继乐李德威
- 关键词:灾害链热异常
- 班公湖中特提斯洋向南俯冲的时限:来自SSZ型辉长岩的制约被引量:8
- 2017年
- 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和俯冲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从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中识别出一套早白垩世SSZ型蛇绿岩,岩石组合上主要由辉长岩和玄武岩组成,还有少量的硅质岩和超基性岩。本文对辉长岩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地球化学组成特征显示,辉长岩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平坦,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存在一定亏损;Th/Ta比值与岛弧玄武岩相似(Th/Ta>1.6),Ta/Hf比值较高(>0.1),显示其既保留了俯冲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也提供了伸展构造环境的信息。辉长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9.2±0.4 Ma(MSWD=0.36),该年龄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迄今报道的最年轻蛇绿岩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这套蛇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古洋盆西段向南俯冲形成的弧前盆地,而班公湖-怒江古洋盆北向俯冲可能始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形成双向俯冲格局,直到早白垩世洋盆关闭,晚白垩世进入陆内构造环境。
- 梁桑梁桑周涛李德威陈超陈超郝海健
- 关键词:辉长岩弧前盆地
- 地震预测:从芦山地震到大陆地震被引量:28
- 2013年
- 自从1990年以来,通过对青藏高原的调查和研究,认识到下地壳流动同步形成盆地和造山带,并受控于相关洋盆地幔软流圈向大陆的顺层流动和底辟作用。下地壳不均匀流动通过韧脆性中地壳热能-应变能转换孕育地震,部分发震能量通过上地壳脆性断层释放。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通常会伴生跨年度干旱和异常降雨,构成热灾害链。近5年内青藏高原东部连续发生汶川、玉树、芦山大地震,形成于从亚东流经羊八井、安多、玉树并分支流向汶川和芦山—康定的下地壳"热河"的仰冲式和侧冲式撞击作用。从2008年9月以来连续发表5篇论文,根据地壳热构造和热灾害链的时空结构对芦山地震的三要素进行了长期和中期预测。2008年9月预测从2013年开始可能发生大地震,2012年9月将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异常热流构造带5年内将发生多个7级地震的首个大震锁定在芦山或西昌。芦山地震只释放了亚东—羊八井—安多—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小江"热河"剩余热能中的一小部分,在西昌—会理—昭通地区、道孚—康定地区、通海—石屏地区近5年内很可能发生4个7级左右的地震。此外,华北典型的热灾害链结构表明震情严峻,环渤海地区近3年内很可能发生大地震。从地震热流体撞击机理与地震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提出了动态立体监测及短临预测地震的思路和方法。
- 李德威陈桂凡陈继乐郝海健
- 关键词:地震机理地震预测下地壳流动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