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葆春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肠淋巴液
  • 1篇休克
  • 1篇血液
  • 1篇引流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细胞
  • 1篇内毒
  • 1篇内毒素
  • 1篇坏死因子
  • 1篇白细胞介素
  • 1篇白细胞介素-...
  • 1篇创伤
  • 1篇创伤性
  • 1篇创伤性休克

机构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篇刘良明
  • 2篇刘正军
  • 2篇石汉平
  • 2篇顾葆春
  • 1篇李萍

传媒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创伤性休克对大鼠肠淋巴液和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大鼠肠淋巴液在创伤性休克过程中发生细菌移位和炎症反应的可能。方法复制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并从肠淋巴干收集淋巴液,比较创伤性休克前后肠淋巴液及血液中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淋巴液中ET、TNF-α、IL-6浓度在休克中明显升高(P均<0.05),复苏后除IL-6持续升高至2h外,ET、TN-α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创伤性休克大鼠休克期可从肠淋巴液观察到细菌移位现象,并可能导致TNF、I-L6水平升高,触发全身炎症反应。
顾葆春刘正军石汉平刘良明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肠淋巴液血液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获取大鼠肠淋巴液的技术改进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索顺利获取大鼠肠淋巴液的操作技术。方法分别以文献报道的分离肠淋巴干和我们改进的不分离肠淋巴干两种手术方式引流并获取大鼠肠淋巴液,进行两组成功率比较。结果改进组成功率明显提高,并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损伤。结论不分离肠淋巴干是置管顺利的关键,值得推广应用。
顾葆春刘正军李萍刘良明石汉平
关键词:肠淋巴液引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