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护理
  • 2篇新生儿
  • 2篇依从
  • 2篇依从性
  • 2篇预后
  • 2篇转运
  • 2篇患儿
  • 1篇导管
  • 1篇低出生体重
  • 1篇低出生体重儿
  • 1篇新生儿预后
  • 1篇性早熟
  • 1篇预后效果
  • 1篇预检分诊
  • 1篇知信行
  • 1篇知信行调查
  • 1篇置入中心静脉...
  • 1篇智能化
  • 1篇神经母细胞
  • 1篇神经母细胞瘤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7篇刘洋
  • 1篇孙宏国
  • 1篇刘艳华
  • 1篇周彤
  • 1篇吕娟
  • 1篇王春立
  • 1篇田潇萌
  • 1篇刘文
  • 1篇李英
  • 1篇宋楠
  • 1篇史晓萌
  • 1篇张英
  • 1篇迟巍
  • 1篇张亚晨
  • 1篇王珊
  • 1篇张晓玲

传媒

  • 2篇中外医药研究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医药前沿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照顾者对中枢性性早熟患儿注射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后发生局部不良反应的知信行调查
2024年
目的 调查照顾者对中枢性性早熟患儿注射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后发生局部不良反应的知信行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注射室的468例使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的患儿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共459份,照顾者对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了解情况、态度及护理应对总得分为(116.92±20.84)分。了解情况得分为(53.93±14.31)分,态度得分为(20.58±4.04)分,护理应对得分为(42.40±8.26)分。不同职业类型、患儿就诊类型、患儿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对照顾者的了解情况得分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患儿用药时间、患儿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对照顾者的态度得分、护理应对得分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职业类型、患儿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次数是照顾者对患儿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了解情况得分的影响因素(P=0.047,P<0.001);患儿用药时间、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次数是照顾者对患儿注射部位产生不良反应的态度得分(P<0.001,P=0.001)、护理应对得分(P=0.003,P=0.003)的影响因素。结论 照顾者对中枢性性早熟患儿注射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后发生局部不良反应有一定护理应对能力,但照顾者对相关知识了解有限,护理人员应积极通过口头宣教、科普视频等方式,提高照顾者对患儿用药期间相关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与重视程度。
周彤邵苗苗李英赵雪丽刘洋陈军梅张英
关键词:中枢性性早熟
护理干预对减轻患儿漏斗胸NUSS术后疼痛的效果探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通过护理干预减轻漏斗胸NUSS术(以下简称NUSS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的74例12岁以上的漏斗胸行NUSS术的男性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B组为干预组,采取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结果干预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NUSS手术患儿术后疼痛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患儿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度,降低患儿的焦虑程度,缓解疼痛,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张晓玲刘艳华史晓萌田潇萌张亚晨王珊王胤萌刘洋任寒
关键词:护理干预术后疼痛
轨迹护理模式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轨迹护理模式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84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轨迹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疲乏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护理后,两组患儿一般疲乏、休息/睡眠疲乏、认知疲乏评分及总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一般疲乏、休息/睡眠疲乏、认知疲乏评分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护理后,两组患儿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表现评分及总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实施轨迹护理模式可提高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依从性,可减轻疲乏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刘洋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依从性生活质量
智能化导诊信息系统在儿童专科医院的构建及应用
2024年
目的:构建智能化导诊信息系统,并评价该系统在儿童专科医院门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就诊质量及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建立规则引擎,采用信息化方法根据患儿主诉、症状和体征进行预检分诊,系统自动决策推荐就诊科室或专业,同时对接院内多个子系统,形成门诊就诊全链条的信息化导诊系统。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就诊患儿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预检分诊及就诊流程;选取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就诊患儿为实验组,采用智能化导诊信息系统进行就诊。比较两组患儿的就诊质量,患儿及家长和门诊在岗护士对该系统的使用评价。结果:与智能化导诊信息系统应用前比较,应用后门诊退号率及投诉率有所降低(P<0.05),预检分诊准确率和满意度均有显著提升(P<0.05);患儿及家长对该系统使用的体验感、指导性、便捷性、准确性及全面性5个维度的评价得分均>4.93分,门诊在岗护士评价得分>4.13分。结论:应用智能化导诊信息系统可有效降低门诊退号率及投诉率,提升预检分诊准确率及患者满意度,有利于优化门诊就诊流程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宋楠吕娟王春立刘文迟巍刘洋邓卓孙宏国
关键词:儿科门诊预检分诊满意度护理信息化
小儿静疗专科护理干预提高PICC依从性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专科护理干预在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病房收治的小儿PICC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疗专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家长负性情绪、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家长抑郁、焦虑、压力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专科护理可提高小儿PICC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缓解家长负性情绪,可提高家长满意度。
刘洋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依从性负性情绪
新生儿院外转运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效果
2025年
目的:考察新生儿院外转运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预后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采取新生儿院外转运方式入住本院NICU的VLBWI 85例(转运组)、非新生儿院外转运方式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的VLBWI 60例(非转运组),分析VLBWI进入NICU 5min内体温、低体温发生、达到正常体温时间、进入NICU接受呼吸机治疗情况、进入NICU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随访6个月发育状况。结果:两组进入NICU低体温发生、接受呼吸机治疗占比均无差异(均P>0.05),非转运组进入NICU 5min体温(37.02±0.86℃)低于转运组(37.35±0.95℃),达到正常体温时间(7.25±1.98d)长于转运组(5.61±0.56d),呼吸机治疗时间(11.39±2.88h)长于转运组(7.21±1.69h),住院时间(7.25±1.98d)长于转运组(5.61±0.56d),并发症(91.7%)高于转运组(76.5%)(均P<0.05);死亡率(5.2%)与转运组(2.3%)无差异(P>0.05),死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脑出血,死亡时间为出生1~10d。随访6~10个月,随访中位数为7.5个月,两组均出现发育迟缓、神经发育问题及其他等发育异常,非转运组VLBWI发育正常占比(63.2%)低于转运组(79.5%)(P<0.05)。结论:新生儿院外转运可有效改善预后。
宋晓燕刘洋仲晓晨张英琦李德影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预后发育
新生儿转运流程的规范化对危重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规范化的新生儿转运方式对危重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由外院转运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黑龙江医院的危重新生儿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0例。常规组由外院自行采用常规转运流程转运,试验组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黑龙江医院医护人员参与并采用规范化的新生儿转运流程转运。收集所有患儿治疗信息,比较试验组和常规组危重症新生儿采用不同运转流程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医疗纠纷发生率、投诉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自动出院率以及转运成功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危重症新生儿采用规范化转运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临床抢救成功率,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同时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可加强医患之间的和谐沟通。
宋晓燕刘洋董力杰仲晓晨张英琦
关键词:危重症新生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