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源
-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增殖潜能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增殖潜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0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分期分为Ⅰ、Ⅱ、Ⅲ、Ⅳ期,各40例。比较不同分期患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阳性情况及不同分期患者MMP-2和MMP-9表达平均荧光强度,分析EGFR表达水平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荧光强度的相关性。结果Ⅰ期患者的EGFR表达阳性者比例低于Ⅱ、Ⅲ、Ⅳ期患者(P<0.05);Ⅳ期患者的MMP-2和MMP-9表达平均荧光强度高于Ⅰ、Ⅱ、Ⅲ期患者(P<0.05),Ⅲ期患者的MMP-2和MMP-9表达平均荧光强度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Ⅱ期患者的MMP-2和MMP-9表达平均荧光强度高于Ⅰ期患者(P<0.05)。EGFR表达水平与MMP-2和MMP-9表达平均荧光强度均成正相关(r=0.6398,0.7105;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随着病变分期的增高,EGFR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MMP-2及MMP-9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高,且EGFR表达水平与MMP-2和MMP-9表达平均荧光强度均成正相关,两者均与脑胶质瘤疾病增殖潜能存在密切相关性。
- 尚成生刘济源
- 关键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脑胶质瘤增殖潜能
- 帕金森病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脑深部电刺激术中丘脑底核电生理监测对比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对帕金森病患者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中丘脑底核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确诊的4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全身麻醉(22例)或局部麻醉(22例)下行双侧STN-DBS;全身麻醉组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植入电极,术中定位丘脑底核并微电极记录双侧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长度,术后复查MRI或CT与术中定位对比,计算电极靶点径向误差。结果全身麻醉组和局部麻醉组均记录到丘脑底核典型放电并定位其感觉运动功能亚区。全身麻醉组与局部麻醉组双侧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长度[左侧(5.46±0.98)mm对(5.30±0.91)mm,t=0.561,P=0.578;右侧(5.21±0.85)mm对(5.21±1.21)mm,t=0.000,P=1.000]、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16.37±0.83对16.20±0.98;t=0.621,P=0.538)、不良反应发生率[68.18%(15/22)对72.73%(16/22);χ2=0.109,P=0.741],以及术后复查双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左侧(1.24±0.56)mm对(1.18±0.52)mm;t=0.337,P=0.738;右侧(1.10±0.45)mm对(1.05±0.53)mm;t=0.368,P=0.7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下STN-DBS对术中丘脑底核的电生理信号均无明显影响,施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调整麻醉深度,当BIS≥70时微电极可记录到清晰的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并精准植入电极。
- 曲婧刘济源李变芳韩奕勃吕红禹红梅任艳王军
- 关键词:深部脑刺激法丘脑底核电生理学
- 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膜瘤患者进行比较。方法检测42例PD患者、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43例脑膜瘤患者的血浆Hcy、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并对各组血浆Hcy与维生素B12、叶酸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病程>5年与≤5年的PD患者血浆Hcy水平,并分析其与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PD患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15.76±8.91)μmol/L,(14.27±8.03)μmol/L]均显著高于脑膜瘤患者[(9.43±3.47)μmol/L]及正常成人[(9.25±2.98)μmol/L]。原发性PD患者血浆Hcy水平与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病程>5年的PD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病程≤5年的PD患者(P<0.01),而叶酸水平则与之相反,且血浆Hcy水平与叶酸水平负相关性更强(r=-0.472,P<0.01)。结论原发性PD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脑膜瘤患者和正常人。PD患者血浆Hcy与其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病程越长血清Hcy水平越高,高Hcy血症可能是PD及其临床症状发展的因素之一。
- 李变芳韩奕勃曲婧刘济源禹红梅王军
-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帕金森病维生素B12叶酸
- 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2~63岁,术前KPS评分76.5±10.2。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活动及感觉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共济失调、颈肩部疼痛、呼吸困难等。根据病灶所在部位,15例采用后正中经脉络膜裂入路,6例采用远外侧入路。术中均辅助行电生理监测及神经系统导航,并通过KP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2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均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17例患者原发神经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4例原有症状加重,8例出现新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对侧肢体肌力下降、顽固性呃逆、进行性吞咽困难伴声音嘶哑、呼吸功能下降、严重呼吸功能减弱、急性脑积水及昏迷。术后随访8~97个月(平均47.6个月),所有患者均能够生活自理,进行简单或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未见复发,无再次出血,术后KPS评分83.7±15.5。结论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或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应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反复出血更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手术技巧和术中电生理监测及神经系统导航都有助于减少颅神经的损伤,保护脑干功能。
- 吴鹏飞王明昊崔晓王维赵丹刘济源马跃王英奇仇波陶钧王运杰
- 关键词: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神经电生理技术
- 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中应用电生理学定位STN靶点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BIS监测下完成手术,均采用微电极纪录(MER)定位STN核团,术后复查MRI并与术前MRI融合,评估电极植入情况。结果22例患者44侧均可记录到STN感觉-运动区的电生理信号。其中40侧在BIS值≥70时植入微电极,均记录到清晰、典型的STN电生理信号;4侧在BIS值30~60时植入微电极,均记录到STN电生理信号,但其放电频率、幅度仅达到BIS值≥70时的50%左右。其中右侧STN电生理信号长度为3.5~7.5(5.2±0.9)mm,左侧为3.5~7.5(5.5±1.0)mm。术后MRI显示所有电极靶点位置均在STN核团内。在植入颅内电极后,当BIS值≥80时,18例患者可较好地配合完成对临床症状和不良作用的刺激测试,4例仅可完成对运动功能不良作用的测试。术后检查显示,右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为(1.10±0.45)mm,左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为(1.24±0.56)mm;无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BIS监测下全身麻醉STN-DBS治疗PD,MER均可记录到STN电生理信号;电极靶点植入准确。
- 刘济源吕红汤如荣禹红梅任艳欧绍武裴凌王运杰王军
- 关键词: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脑电双频指数微电极记录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泛酸激酶相关神经变性一例
- 2022年
- 患者男性,33岁。因右上肢不自主扭转7年,行走不稳伴疼痛1年,于2019年6月28日首次至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扭转,影响右手灵活性,尤以打电话时显著,未予系统诊治。2年前出现左上肢不自主扭转,紧张时加重、俯卧位减轻,双手精细活动笨拙,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外院头部T_(2)WI显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信号,其内为高信号,提示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可能。
- 吕红王军禹红梅阎雪晶刘济源何志义
- 关键词:深部脑刺激法丘脑底核病例报告
- 预训练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在鉴别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构建基于MRI T1加权增强序列的预训练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并验证其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胶质母细胞瘤(GBM)、脑转移瘤(BM)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CNSL、GBM、BM的患者。按筛选标准共纳入149例,其中PCNSL43例、GBM62例、BM44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获取影像学数据后采用Slicer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并进行预处理,基于EfficientNetV2构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使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上进行预训练和微调后,分别于训练集、测试集上训练和验证模型,计算其鉴别3种疾病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灵敏度)、特异度、F1分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应用该模型总的诊断准确率为89.4%,平均AUC为0.96;该模型被用于鉴别诊断PCNSL、GBM、BM的灵敏度分别为0.893.0.936、0.778,特异度分别为0.996、0.877、0.955,F1分数分别为0.940.0.900.0.778,AUC(95%CI)分别为0.98(0.946~0.997)0.96(0.932~0.986)、0.95(0.905~0.980)。结论初步研究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预训练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PCNSL、GBM、BM有较优异的诊断效能。
- 王俊康王率伊刘济源张建新刘斌李哲胡锦渠李志鹏欧绍武王军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胶质母细胞瘤脑转移瘤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3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活动障碍、记忆力减退;临床诊断方法中,立体定向活检29例、开颅活检8例、神经内镜活检1例;38例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为Pax-5阳性36例,CD20阳性34例,MUM1阳性27例,CD10阴性26例,CK阴性29例;随访25例,接受放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39.6个月)与未接受放化疗患者(7.2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神经系统的少见肿瘤,目前推荐立体定向活检确诊后,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并辅以全脑放疗或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总体治疗效果较既往有所提高。
- 刘济源王军李变芳韩奕勃杨华林欧绍武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对神经胶质瘤环氧合酶2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对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60只大鼠被随机分成对照组、胶质瘤组和ERK抑制剂组,每组20只。采用注射C6胶质瘤细胞的方法制作小鼠胶质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采用RT-PCR检测胶质瘤组织中COX-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胶质瘤组大鼠胶质瘤COX-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与胶质瘤组比较,ERK抑制剂组大鼠胶质瘤COX-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RT-PCR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胶质瘤组大鼠胶质瘤CO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与胶质瘤组比较,ERK抑制剂组大鼠胶质瘤COX-2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ERK能够上调神经胶质瘤组织中COX-2基因的表达。
- 王翀吴鹏飞王明昊刘济源
- 关键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环氧合酶2神经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