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玮 作品数:9 被引量:23 H指数:3 供职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金属学及工艺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化学工程 更多>>
回火工艺对热轧低碳马氏体高强钢板残余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8 2014年 用盲孔法对不同回火工艺下热轧低碳马氏体高强钢板进行了残余应力的测试。结果表明,450℃回火后,钢板的残余应力没有明显的降低,热应力的改变是影响此温度回火后残余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500℃和550℃回火时,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钢板的残余应力变得更加均匀。这是因为此温度下发生了组织转变,组织应力在回火过程中逐渐减小、均匀化。该钢种最佳回火工艺为回火温度500~550℃,保温时间3 h。 孙林 赵志毅 林玮 王跃关键词:回火工艺 残余应力 一种基于显微分析设备数字化共享平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显微分析设备数字化共享平台,属于信息及计算机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客户端,所述客户端具有培训考核模块和远程共享模块;所述培训考核模块进行显微分析设备的理论知识及操作实践培训并限定远程共享模块的操作等级;... 薛润东 曹文斌 王鲁宁 强文江 何洋 李志鹏 顾新福 石章智 孟晔 林玮 马春梅 王晶 李杏娥 崔凤娥基于普适性和特殊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研究 被引量:10 2017年 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分析了实验室普遍存在和学科自身特色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开展基于普通适用和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研究。开设实验室安全课程,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建设,根据实验项目和设备分别整理汇编,应用虚拟实验实现对用户的一对一交互式教学,保障教学科研安全高效运行。 林玮 孙建林 毛璟红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 实验室安全 一种扫描电镜数字化远程共享平台 本发明涉及数据远程共享领域,尤其为一种扫描电镜数字化远程共享平台,包括:扫描模块:用于通过扫描电镜进行图像收集;数据化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扫描模块扫描收集到的图像进行数据化处理,得到电镜图像数据;数据存储模块:用于根据数据... 薛润东 何洋 李志鹏 崔凤娥 马春梅 孟晔 林玮 王晶 李杏娥 朱熠 曹文斌 强文江碳纳米管引入对钛酸钡/聚二甲基硅氧烷/碳基压电纳米发动机输出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在自然环境中,机械振动能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无污染和易收集等优点,在各种形式的能量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压电纳米发电机收集机械振动能可为智能化功能电子器件的供电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本研究利用无铅钛酸钡(Ba Ti O_(3))纳米颗粒、碳纳米管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复合,制备成Ba Ti O_(3)/PDMS和Ba Ti O_(3)/PDMS/C基压电纳米发动机。结果表明:随着Ba Ti O_(3)含量的增加,Ba Ti O_(3)/PDMS基压电纳米发动机输出信号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且在Ba Ti O_(3)含量为12%时取得最优输出信号,其输出电流为42 n A、输出电压为18 V。此外,碳纳米管的引入有利提升Ba Ti O_(3)/PDMS基压电纳米发动机的输出信号,且在碳纳米管含量为2%时Ba Ti O_(3)/PDMS/C基压电纳米发动机取得最优输出信号,其输出电流为73 n A、输出电压为19 V。研究表明Ba Ti O_(3)/PDMS/C基压电纳米发动机在自供电微电子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林玮 陈晨 陈卓 史灵弛 韩毅 朱立峰关键词:钛酸钡 压电 一种钐钽共掺的铌酸银基多层介电储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钐钽共掺的铌酸银基材料的多层介电储能材料及制备方法,可用作脉冲电容器的电源。该材料的化学式为Ag<Sub>1‑3x</Sub>Sm<Sub>x</Sub>Nb<Sub>1‑y</Sub... 朱立峰 林玮 李林海 冶佳羽 曾嘉滢一种扫描电镜数字化远程共享平台 本发明涉及数据远程共享领域,尤其为一种扫描电镜数字化远程共享平台,包括:扫描模块:用于通过扫描电镜进行图像收集;数据化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扫描模块扫描收集到的图像进行数据化处理,得到电镜图像数据;数据存储模块:用于根据数据... 薛润东 何洋 李志鹏 崔凤娥 马春梅 孟晔 林玮 王晶 李杏娥 朱熠 曹文斌 强文江一种钐钽共掺的铌酸银基多层介电储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钐钽共掺的铌酸银基材料的多层介电储能材料及制备方法,可用作脉冲电容器的电源。该材料的化学式为Ag<Sub>1‑3x</Sub>Sm<Sub>x</Sub>Nb<Sub>1‑y</Sub... 朱立峰 林玮 李林海 冶佳羽 曾嘉滢8mm厚高强钢板矫直策略的模拟仿真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仿真软件,模拟高强钢板同一初始板形和内应力、不同矫直策略矫直后的板形和应力分布,并对矫直过程中矫直力的大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选用入口压下量11.0mm、出口压下量2.3mm的线性递减矫直工艺进行矫直,可以得到较好的板形和残余应力分布,可以使矫直机的总矫直力较大压下矫直工艺下降1 510kN,提高了生产安全性。 杨晓臻 赵志毅 孙林 林玮关键词:板形 残余应力 矫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