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腾飞
-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头穴电针配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步速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步速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治疗C组,每组15例。对照组先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给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A组:先头穴电针,再常规康复治疗,最后进行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B组: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进行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最后给予头穴电针,治疗C组: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给予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同步治疗,临床观察4周。评定治疗前后患者Berg评分、步行速度(步速)、步行频率(步频)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各组观察指标均比治疗前增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A组、治疗B组和治疗C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C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的提高比治疗A组、治疗B组的提高更加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A组与治疗B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电针配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 盛佑祥田腾飞杨万章雷远志陶红星赵宁向云王俊
- 关键词:头穴电针康复治疗
- 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对近年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头皮针与现代康复相结合可能是今后临床上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 田腾飞盛佑祥
-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 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促进脑卒中后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前瞻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FES组加助行FES,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增加头针干预。训练及头针每次30min,两组干预均为1次/d,持续1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周后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m步行计时测试(10MWT)6min步行试验(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的评定并分析干预周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36例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整个试验,两组干预基线情况一致(P>0.05);(2)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步行功能(TUG、10MWT、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3)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对平衡功能闭眼时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的改善优于单纯助行FES组(P<0.05),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睁眼状态下),两组干预前后差值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4)研究中无不良事件,无脱落。结论:头针联合助行FES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及平衡功能,其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助行FES。
- 孙倩倩余果郭新毅谢丹丹雷蕾廖秋菊田腾飞田腾飞刘宇柳红勤
- 关键词:脑卒中
- 脑-肢协同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近年来,随着神经危重症治疗技术的突破,脑卒中患者死亡率下降,生存者中致残率显著升高[1-2]。同时,由于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卒中后功能障碍患者多达1700多万[3-4]。据中国学者在Lancet上报告有关国人1990—2019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资料,仅2019年我国新增脑卒中患者就高达近400万人,脑卒中的发生率、发生风险及疾病负担全球第一,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5]。脑卒中后约50%—80%的幸存者存在步行功能障碍,即使给予积极的康复治疗6个月后仍有20%—40%的患者无法独立行走[6]。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的这种高发病率[6]、低恢复率[7]现象,为家庭及社会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 田腾飞田腾飞郭新毅李秀毅赵双艳燕铁斌
- 关键词:疾病负担生存者神经危重症卒中后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