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新德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稠油
  • 1篇弹性模量
  • 1篇原油
  • 1篇乳状液
  • 1篇乳状液稳定性
  • 1篇石油磺酸盐
  • 1篇四组分
  • 1篇黏弹性
  • 1篇稳定性
  • 1篇相角
  • 1篇离子
  • 1篇磺酸盐
  • 1篇活性剂
  • 1篇降黏
  • 1篇降黏剂
  • 1篇非离子
  • 1篇非离子表面活...
  • 1篇复合驱
  • 1篇复合驱体系
  • 1篇表面活性

机构

  • 2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3篇陈新德
  • 2篇孙凯
  • 2篇尹志刚

传媒

  • 1篇油田化学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胜利二元复合驱体系界面扩张流变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Langmuir槽法,采用正弦周期振荡和界面张力弛豫两种方式,研究了胜利稀释原油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现场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对其界面吸附膜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石油磺酸盐在较低浓度时可增加原油界面膜强度,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空间效应无法增大膜强度;而聚合物分子链段插入界面上的活性组分分子间,对界面膜强度有较明显的削弱作用.
陈新德
关键词:原油石油磺酸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郑王稠油四组分组成和油-水界面膜黏弹性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化学分离和元素分析方法分析了郑王稠油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SARS)的组成,测定了含有分离的四组分的油-水体系的界面扩张黏弹性,考察了振荡频率及组分浓度对油-水体系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郑王稠油四组分的油-水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均随振荡频率增大而增大,随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含胶质、沥青质组分的油-水体系所形成的界面膜以弹性膜为主,抵抗形变能力更强;油-水体系中饱和分浓度增大,主要体现在其体相浓度增加,弹性模量变化不大,而黏性模量逐渐增大。含郑王稠油四组分的油-水体系的扩张相角均随振荡频率的增加逐渐减小,扩张相角由小到大的油-水体系为含沥青质的、含芳香分的、含胶质的、含饱和分的油-水体系。沥青质是四组分中对油-水体系界面膜黏弹性影响最大的组分。
尹志刚李美蓉蒲铭陈新德孙凯
关键词:四组分弹性模量相角
SH降黏剂对郑王稠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以郑王稠油采出液为研究对象,配制航空煤油模拟油-水乳状液,研究了滨南利津联合站所用的SH降黏剂(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对油水界面张力、zeta电位、界面扩张流变性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油水界面性质与模拟油-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SH降黏剂质量分数由0增至0.05%时,油水界面张力、油滴的zeta电位变化较小,而扩张模量由16.18 mN/m迅速降至4.60 mN/m,弹性模量由13.76 mN/m降至3.54 mN/m,黏性模量由85.12 mN/m迅速降至29.46 mN/m,脱水率由4.4%迅速增至83.1%,此时界面膜强度的减小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扩张模量越小则乳状液稳定性越差;当SH降黏剂加量由0.05%增至0.3%时,界面张力由48.93 mN/m降至35.50 mN/m,zeta电位绝对值由7.83 mV逐渐降至3.95 mV,扩张模量、弹性模量、黏性模量逐渐增至7.38、6.42、36.52 mN/m,脱水率降至60.0%。SH降黏剂加量在低于0.3%的范围内,扩张模量与模拟乳状液的脱水率有很好的关联,可以用扩张模量表征模拟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
蒲铭尹志刚李美蓉丁俐孙凯陈新德
关键词:降黏剂稠油乳状液稳定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