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峰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文学城乡:都市厌恶与精神原乡——关于“沈从文模式”的相关解读被引量:2
- 2016年
- 以"都市恶"和"乡村美"的价值赋值和城乡二元对立书写,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沈从文模式"。论文认为,"乡下人"的身份意识及其初遇现代都市的"都市惊愕",是沈从文模式的作家心理生成机制;"都市厌恶"及其"精神原乡",是沈从文模式的城乡交互刺激而生成的文学特质与功能;对于城乡社会的先验赋值与道德审美,是沈从文模式的城乡书写姿态。论文进而认为,沈从文模式在文化精神现象学意义上体现为东方民族初遇现代都市,因为都市的陌生恐惧而产生的"审美惊愕",因都市厌恶而精神原乡,是沈从文城乡书写的互文与逻辑。今天看来,道德性审美,先验性赋值,沈从文模式对于城乡书写的道德性提纯,遮蔽与损耗了城与乡,人与存在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因此,反思与超越沈从文模式,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应然与必然。
- 李俊国刘云峰
- 关键词:精神原乡
- “唤醒”与“复活”:读张执浩诗集《万古烧》
- 2022年
- 张执浩论诗,强调“唤醒”与“复活”,诗集《万古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理念。在张执浩笔下,“唤醒”与“复活”的核心是情感,它包含在记忆、生活经历与人生经验之中;它通过细节、声音、画面和新鲜的语言,使过去与现在乃至未来发生联系。与之相关的理念是“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目击”,是对生活、对幽暗、复杂人生世相的遭遇和反复触碰;“脱口”,强调“被迫”,其要在“真”,在“自然”。
- 刘云峰
- 关键词:张执浩
- 余秀华诗歌谱系与疼痛美学——以《诗经》、海子、“梨花体”为参照被引量:5
- 2015年
- 余秀华是新近爆红的诗人,她的诗歌理应纳入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之中。从互文与弃妇诗传统、意象选择与陌生化以及疼痛与戏仿三个方面分别将她的诗歌放在《诗经》、海子,以及与之同时而稍早的"梨花体"诗歌系统中,看她的诗对《诗经》以及当代诗人作品的继承、发扬和疏离,并由此衡量其诗歌创作的谱系、特色和得失。
- 刘云峰李俊国
- 关键词:弃妇诗陌生化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