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莹

作品数:18 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单胞菌
  • 4篇铜绿
  • 4篇铜绿假单胞
  • 4篇铜绿假单胞菌
  • 4篇假单胞菌
  • 2篇动物
  • 2篇毒力
  • 2篇毒力因子
  • 2篇药物
  • 2篇免疫
  • 2篇克雷伯菌
  • 2篇黄连
  • 2篇肺炎克雷伯
  • 2篇肺炎克雷伯菌
  • 2篇CD147
  • 1篇胆固醇
  • 1篇胆固醇酯
  • 1篇胆固醇酯转运...
  • 1篇弹性蛋白
  • 1篇弹性蛋白酶

机构

  • 17篇河南中医药大...
  • 2篇河南省中医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河南省中医院...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8篇刘莹
  • 12篇李永伟
  • 8篇刘心伟
  • 6篇刘冬梅
  • 4篇许晓娜
  • 3篇王海颖
  • 3篇牛小斌
  • 3篇张小倩
  • 2篇秦海林
  • 2篇李志宏
  • 2篇王丹
  • 2篇杜冠华
  • 2篇李喜凤
  • 1篇刘艾林
  • 1篇邓安珺
  • 1篇苗明三

传媒

  • 4篇中国医药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体视学与...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5
  • 2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甘油三酯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5年
近年来,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中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的增加介导了脂蛋白之间的脂质交换,通过载脂蛋白CⅢ增加甘油三酯脂蛋白的含量,通过高表达血小板CD40L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就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希望进一步明确甘油三酯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刘莹杨润梅高南南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D40L
一种二氧化碳培养箱湿热灭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培养箱湿热灭菌装置,包括培养箱,培养箱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灭菌座,且培养箱顶部的内壁上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上通过螺栓安装有螺杆,灭菌座一侧的外壁上焊接有移动块,螺杆螺纹贯穿于移动块的内...
刘心伟赵芝静胡玥刘梁涛王海颖刘冬梅张小倩郭梦雨刘莹费冰任彦颖许晓娜牛小斌李永伟
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扩展中草药专属性对照物质(CSPD)的研究;建立粉防己的专属性对照物质并归属其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信号,用于粉防己药材基源鉴定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规范化的程序获取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并测定其1H-NMR和HPLC图谱;通过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化学成分,鉴定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实现1HNMR和HPLC图谱的解析。结果:所分析的9个不同来源的粉防己样品中,8个样品的专属性对照物质的1H-NMR和HPLC图谱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特征性;另有1个样品与其他样品存在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从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中分得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tetrandrine-2′-N-β-oxide,tetrandrine-2′-N-α-oxide,(+)荷包牡丹碱、荷包牡丹酮和腺嘌呤等7个成分,经波谱分析鉴定了结构。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的1H-NMR和HPLC图谱主要显示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等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特征信号。结论: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的1H-NMR和HPLC图谱反映了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和整体组成,适用于其基源鉴定和质量评价。
刘莹邓安珺李喜凤李志宏杜冠华秦海林
关键词:粉防己1H-NMRHPLC
环二鸟苷酸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2023年
从浮游到生物被膜(BF)生命周期的转变能够促进细菌对非生物表面的黏附,逃避宿主免疫系统,增强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抗性,在导致人类病原菌感染率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第二信使环二鸟苷酸(c-di-GMP)对BF的调控起重要作用。通过直接靶向c-di-GMP信号传导抑制抗菌药物抗性和BF形成意义重大。文章对c-di-GMP在铜绿假单胞菌BF调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费冰刘莹任彦颖郭梦雨刘心伟刘冬梅李永伟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
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脂多糖诱导的肺泡上皮A549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对脂多糖诱导的肺泡上皮A549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方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肺泡上皮A549细胞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中药组。对照组加入5%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加入含20 mg/L脂多糖的5%正常大鼠血清;低、中、高剂量中药组分别加入含20 mg/L脂多糖的5%、10%、15%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培养24 h后,噻唑蓝法检测肺泡上皮A549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CD147和核因子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细胞上清中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细胞CD147和核因子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中剂量中药组和高剂量中药组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低剂量中药组[(133±14)、(119±14)ng/L比(219±20)、(189±20)ng/L,(308±31)、(288±28)ng/L比(400±39)、(367±35)ng/L,(362±37)、(310±32)ng/L比(473±46)、(448±46)ng/L](P<0.01或P<0.05)。中剂量中药组和高剂量中药组CD147和核因子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低剂量中药组(P<0.01或P<0.05)。结论黄连解毒汤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肺泡上皮A549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其作用机制与CD147和核因子κB表达下调有关。
刘心伟胡玥刘玉春许晓娜郭梦雨任彦颖刘莹费冰王春霞李永伟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CD147炎症反应
一种细菌涂片的快速风干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细菌涂片的快速风干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一侧外壁开设有干燥室,箱体一侧外壁上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平键安装有位于干燥室内部的安装筒,安装筒侧面外壁上开设有等距离呈环形结构分布的插槽,且插...
刘心伟赵芝静胡玥刘梁涛王海颖刘冬梅张小倩郭梦雨刘莹费冰任彦颖许晓娜牛小斌李永伟
革兰氏阴性菌外膜囊泡在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的细胞外囊泡源于细胞最外层膜,被称为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含有磷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s)和细菌特异性抗原等细菌外膜成分。鉴于OMVs的纳米中空结构、高度的免疫原性以及有效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等功能,其作为免疫佐剂、肿瘤免疫治疗剂及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和肿瘤疫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从OMVs的结构组成、形成机制和抗肿瘤应用等方面综述OMVs进行靶向和免疫治疗肿瘤的潜力,为临床上抗肿瘤治疗开发新的策略。
李一帆王丹王瑞琳费冰刘莹任彦颖郭梦雨刘心伟李永伟
关键词:肿瘤靶向治疗肿瘤免疫药物载体肿瘤疫苗
噬菌体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抗病原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噬菌体发现于20世纪初期,是能够感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近年来为了应对抗菌药物滥用而导致的耐药菌出现,对噬菌体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噬菌体的生物学特征、噬菌体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作用机制以及联合使用对相关病原菌的作用等方面,对噬菌体联合抗菌药物对抗病原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费冰刘莹郭梦雨任彦颖刘心伟刘冬梅李永伟
关键词:噬菌体抗菌药物病原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RND外排泵基因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能耐受恶劣环境,可引起各种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肺炎、血流感染和囊性纤维化患者的感染,同时也是囊性纤维化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所以迫切需要新的抗生素进行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促使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是导致抗生素抗菌活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刘莹费冰任彦颖郭梦雨刘心伟刘冬梅李永伟
关键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囊性纤维化医院获得性感染非发酵菌致死原因基因调控
细皱香薷叶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34
2009年
目的研究细皱香薷Elsholtzia rugulos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鉴定结构分别为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Ⅲ)、木犀草素-7-O-(6″-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Ⅳ)、苯甲醇-β-D-葡萄糖苷(Ⅴ)、prunasin(Ⅵ)、β-谷甾醇(Ⅶ)、桦木酸(Ⅷ)、2α-羟基乌苏酸(Ⅸ)、2α-羟基齐墩果酸(Ⅹ)、洋芹素(Ⅺ)和木犀草素(ⅩⅡ)。结论化合物Ⅰ、Ⅲ、Ⅳ、Ⅸ和Ⅹ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刘莹李喜凤刘艾林李志宏杜冠华秦海林
关键词:黄酮三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