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蛋白
  • 2篇心肌梗死
  • 2篇预后
  • 2篇梗死
  • 1篇蛋白相关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心病
  • 1篇心肌梗死病人
  • 1篇心肌灌注
  • 1篇心肌灌注显像
  • 1篇心肌血流
  • 1篇心绞痛
  • 1篇心源性
  • 1篇心源性死亡
  • 1篇型心
  • 1篇胸痛
  • 1篇血管

机构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吴琼
  • 3篇靳春荣
  • 2篇贾永平
  • 2篇范春雨
  • 1篇张彩虹
  • 1篇陈还珍
  • 1篇武志芳
  • 1篇李思进
  • 1篇付秀荣
  • 1篇武萍
  • 1篇田华
  • 1篇张旭明
  • 1篇田华
  • 1篇杜洋
  • 1篇史丽平
  • 1篇赵晓东
  • 1篇李华俊

传媒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护理研究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纤维蛋白原与血清前白蛋白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院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与血清前白蛋白(PA)比值(FPR)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AMI的病人5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Syntax评分,按照有无并发症发生分为单纯AMI组(125例)和AMI合并并发症组(375例),按照入院FPR四分位法将病人分为4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FPR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价FPR对AMI病人院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AMI合并并发症组病人胸痛持续时间、FIB、FPR、Syntax评分等明显高于单纯AMI组(P<0.05),PA、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单纯AMI组(P<0.05)。FPR第二四分位组、第三四分位组、第四四分位组胸痛持续时间、Syntax评分均明显高于第一四分位组(P<0.05);4组发生并发症人数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PR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523,P<0.01)。FPR四分位组发生新发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频发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胸痛时间、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Syntax评分和FPR与AMI病人院内并发症呈正相关,LVEF与其呈负相关,在校正年龄、男性、糖尿病、胸痛时间、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T-proBNP、cTnI、LVEF、Syntax评分后,发现AMI病人院内并发症发生风险随FPR升高而升高,与FPR第一四分位组相比,FPR第二四分位组、第三四分位组及第四四分位组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比分别为1.210、1.868和2.028(P<0.05)。ROC结果示FPR预测AMI病人院内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结论AMI病人FPR与院内并发症发生呈正相关,FPR对AMI病人院内并发症有一定预测价值。
侯清濒靳春荣白雪琦吴琼范春雨贾永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炎性因子胸痛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风险预警分析及护理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药物性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病人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的术中风险因素,对所具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决策。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进行的1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针对术中易出现的压力性损伤、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大出血、感染、肿瘤细胞转移等高风险因素,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体位的合理摆放、使用综合加温措施、术中精细操作及血压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和手术隔离技术等。结果:10例病人手术均成功完成,病人恢复良好,未发生压力性损伤、低体温、大出血、感染及肿瘤细胞转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疗效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正确的风险预警和护理决策对肝移植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且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
付秀荣李瑶张彩虹吴琼田华李华俊刘娇娇
关键词:肝移植术中护理风险预警护理决策
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断及危险因素评估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应用静息和负荷13N-NH3 PET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心肌血流及储备功能进行分析,评价PET对非阻塞性(1型)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诊断价值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52.0±7.6)岁]临床疑诊的1型CMVD患者,收集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行一日法静息和负荷13N-NH3 PET MPI,分析图像获得心肌血流量(MBF)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将患者分为CMVD组和非CMVD组,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结果56例患者中,CMVD组20例,非CMVD组36例。CMVD组患者吸烟比例及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非CMVD组(χ^2值:9.433和4.114,均P<0.05)。吸烟者的负荷MBF及CFR较非吸烟者降低[(2.37±0.61)与(3.83±1.25)ml·min^-1·g^-1,2.67±0.60与3.81±0.96;t值:-4.807和-4.751,均P<0.001];糖尿病患者的负荷MBF较非糖尿病者降低[(2.63±0.98)与(3.62±1.28)ml·min^-1·g^-1;t=-2.758,P=0.008]。吸烟可能是负荷MBF降低[比值比(OR)=0.310,95%CI:0.114~0.880]及CFR降低(OR=0.278,95%CI:0.080~0.894)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可能是负荷MBF降低(OR=0.254,95%CI:0.073~0.887)的危险因素。结论PET心肌血流定量可用于1型CMVD的诊断。吸烟、糖尿病可能与1型CMVD的发病相关。
盖婉丽武萍梁云亮吴琼武志芳陈还珍李思进
关键词:微血管性心绞痛心肌灌注显像
运用品管圈规范术前访视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术前访视、提高病人满意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规范术前访视,提高病人满意率"为主题,按照品管圈的活动方式进行要因分析、修改访视单、制定标准化访视流程、个性化的访视方法、制作术前访视宣教手册等方法,拟定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和标准化培训。[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术前访视满意率由原来的54.29%提高至97.6%。[结论]运用品管圈规范术前访视可以提高病人满意率,体现护士的职业价值和认知,真正做到优质护理服务。
史丽平赵晓东杜洋田华张旭明吴琼
关键词:品管圈术前访视满意率
血清3-NT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及其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年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3-硝基氨基酸(3-NT)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相关性及其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1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共310例,根据PCI前SYNTAX评分将其分成低危组87例、中危组190例、高危组33例,酶联免疫法检测入院血清3-NT浓度,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血3-NT浓度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随访患者1年,记录发生MACE情况,用Cox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TEMI患者入院血3-NT浓度对PCI术后1年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高危组入院血3-NT浓度高于低、中危组[(23.99±4.61)μg/ml∶(22.83±4.60)μg/ml∶(21.29±4.27)μg/ml,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入院血3-NT浓度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_s=0.516,P<0.01)。Cox回归结果显示入院血3-NT浓度(HR=1.061,95%CI:1.002~1.124,P=0.042)是术后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结果示入院血3-NT浓度预测STEMI患者入院1年内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结论:血清3-NT与STEMI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是行急诊PCI后1年内出现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侯清濒靳春荣白雪琦吴琼范春雨贾永平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评价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p-PLA_(2))与冠心病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在PubMed、EMbase、Cohranc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有关Lp-PLA_(2)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预后相关的文献,筛选相关文献,最后提取高质量文献数据,利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与低水平Lp-PLA_(2)质量相比,较高水平Lp-PLA_(2)质量增加了冠心病病人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其合并HR=1.25,95%CI[1.05,1.48];与低水平Lp-PLA_(2)活性相比,较高水平Lp-PLA_(2)活性也增加了冠心病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其合并HR=1.37,95%CI[1.17,1.60]。与低水平Lp-PLA_(2)质量相比,较高水平Lp-PLA_(2)质量的冠心病病人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增加不明显[HR=1.20,95%CI(0.77,1.86)];与低水平Lp-PLA_(2)活性相比,较高水平Lp-PLA_(2)活性的冠心病病人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增加,合并HR=1.35,95%CI[1.03,1.77]。与低水平Lp-PLA_(2)质量相比,较高水平Lp-PLA_(2)质量的冠心病病人全因死亡合并HR=2.03,95%CI[0.81,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水平Lp-PLA_(2)活性相比,较高水平Lp-PLA_(2)活性的冠心病病人全因死亡合并HR=1.22,95%CI[1.00,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较高水平血浆Lp-PLA_(2)质量或活性增加了冠心病病人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
吴琼靳春荣侯清濒白雪琦肖珊
关键词:冠心病预后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META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