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蓉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籽粒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源库
  • 1篇源库改变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品种
  • 1篇籽粒
  • 1篇小麦
  • 1篇小麦籽粒
  • 1篇灌浆
  • 1篇灌浆特性
  • 1篇光合特性
  • 1篇光合作用
  • 1篇FACE
  • 1篇LOGIST...
  • 1篇臭氧
  • 1篇臭氧浓度
  • 1篇臭氧浓度升高

机构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2篇曹蓉
  • 1篇王文玉
  • 1篇江晓东
  • 1篇吕开龙
  • 1篇徐延红

传媒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源库改变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研究不同的源库变化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在开花期对扬麦13进行剪旗叶(L1)、剪倒2叶(L2)、剪顶部1/2穗(L3)3种不同的源库处理,以不做任何处理(CK)作对照,分析了不同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并用Logistic模型推导不同处理下的籽粒灌浆参数。结果表明,粒重变化是引起产量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籽粒灌浆过程中,L1和L2处理灌浆持续时间分别较CK缩短了2.75 d和2.13 d,其他灌浆参数变化不显著,千粒重下降了11.79%和7.22%,灌浆持续时间的缩短是导致粒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且剪旗叶对粒重的影响大于剪倒2叶。L3处理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11.52%、10.89%,千粒重增加了8.76%,灌浆速率的增大是千粒重增加的主要原因,但穗粒数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少,导致产量显著降低。
徐延红曹蓉吕开龙王文玉江晓东
关键词:小麦源库改变LOGISTIC模型灌浆特性
不同水稻品种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差异被引量:3
2023年
为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光合特性及其叶绿素含量对臭氧(O_(3))污染响应的差异并选育O_(3)耐受性品种,本研究基于开放式O_(3)浓度增加系统(O_(3)-FACE),以12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4个杂交稻品种和8个常规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两个O_(3)处理(A-O_(3):环境大气;E-O_(3):1.5倍环境O_(3)浓度),分别在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测定供试水稻的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在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O_(3)浓度升高使杂交稻的饱和光合速率(A_(sat))分别平均下降15.1%和26.8%,气孔导度(gs)分别平均下降9.2%和27.4%,常规稻的A_(sat)分别平均下降8.7%和20.4%,g_(s)分别平均下降20.2%和13.1%。两个时期水稻的A_(sat)和gs下降的同时,大部分品种的叶片胞间CO_(2)浓度(C_(i))几乎维持不变,但电子传递效率(ETR)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说明O_(3)浓度升高对不同水稻品种影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ETR、叶肉细胞同化能力等非气孔因素的限制。由于O_(3)浓度升高的累积效应,大部分供试水稻品种的叶绿素总量在灌浆中期才出现明显下降,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由灌浆前期上升变为灌浆中期下降。研究表明,O_(3)浓度升高下不同水稻品种间的光合作用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且杂交稻比常规稻响应更敏感,其中扬两优6号对O_(3)最敏感,淮稻5号和南粳5055的O_(3)耐受性较强。
何龙鑫徐彦森冯兆忠张涵曹蓉钟鑫马艳泽
关键词:臭氧水稻光合作用叶绿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