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森

作品数:41 被引量:293H指数:10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文化科学
  • 9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0篇教育
  • 18篇教师
  • 12篇教学
  • 8篇旅游
  • 6篇中国式现代化
  • 5篇乡村
  • 4篇中国式
  • 4篇乡村教师
  • 4篇逻辑
  • 4篇教育强国
  • 4篇教师教育
  • 3篇入境旅游
  • 3篇旅游供给
  • 3篇教学论
  • 3篇笔谈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知识
  • 2篇质量教学
  • 2篇治教
  • 2篇强国

机构

  • 4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1篇海南师范大学
  • 6篇西南大学
  • 4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昆明学院
  • 2篇深圳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云南警官学院
  • 1篇中国教育学会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41篇李森
  • 5篇马耀峰
  • 5篇刘智兴
  • 2篇罗生全
  • 2篇毕丽芳
  • 2篇刘军胜
  • 2篇陈时见
  • 1篇朱旭东
  • 1篇高静
  • 1篇王天平
  • 1篇王曙文
  • 1篇荀渊
  • 1篇任胜洪
  • 1篇兰英
  • 1篇卢晓中
  • 1篇吴定初
  • 1篇朱艳
  • 1篇李敏
  • 1篇高楠
  • 1篇杜尚荣

传媒

  • 3篇新华文摘
  • 3篇课程.教材....
  • 3篇中国教育学刊
  • 3篇河南科学
  • 2篇教育发展研究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电化教育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高校教育管理
  • 2篇当代教师教育
  • 2篇现代教育管理
  • 1篇教育科学
  • 1篇教学研究
  • 1篇教育研究与实...
  • 1篇教育研究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5篇2025
  • 12篇2024
  • 11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教师教学模仿的三重境界及其提升路径被引量:7
2022年
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分析与理解榜样教学案例、实践中反思等学习过程中,教学模仿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模仿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优质教学高级榜样的观察与分析,理解高级榜样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并在效仿其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过程中,通过反思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教学的活动。它有“镜像”的投射模仿、“意像”的内化模仿和“离像”的批判模仿三重境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所在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不同和反思品质的差异,使教学模仿学习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建构、建设和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有意识培养教师的反思品质,有利于教师教学模仿走向至高境界。
李森李森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共同富裕背景下西部教师教育振兴的逻辑与路径被引量:4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水平,是在消除贫穷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人人都达到富裕生活水平但存在合理差距的普遍富裕。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且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设中被赋予新的意义与使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李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有作为被引量:41
2022年
新时代,教师教育应该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以“国之大者”的战略眼光走向高质量发展。部属师范大学应该在树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协同提质创新机制,推动“全能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并探索科学化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高水平综合大学要克服影响其教师教育大有作为的因素,更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支撑教育学科理论创新,实现高层次教师教育,并促成教师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地方师范大学应打破“去师范性”倾向明显、同质化问题突出以及多元互动不足等困境,在明晰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协同合作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应突破身份意识错位、研究能力与教育能力错配、专业发展制度不健全等困境,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育人导向、完善专业发展制度体系促进自身高质量建设;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应直面目标定位偏离、办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培养模式粗放、教师职后培训乏力等挑战,坚持教师教育主业,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并推进形成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立交桥”,助力西部地区教师高水平持续发展。
游旭群靳玉乐李森李森罗生全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广州旅游产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了两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广州市2001—2010年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做了实证分析;并利用R/S分析模型预测了广州旅游产业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发现:①广州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上升阶段;②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了从2001—2005年失调阶段到2006—2010年协调阶段的转变;③广州市旅游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未来将持续上升.
李森马耀峰刘智兴高楠刘军胜
关键词:旅游产业基础设施
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战略选择被引量:6
2024年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社会文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推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义务教育评价功利化、多主体协作浅表化、乡村文化底蕴流失、软硬件资源投入不均等困境。为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价值引导、政策推动、文化认同和历史趋向的角度厘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进而搭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逻辑架构,为我国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战略选择。
李森王雪玮
关键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教育振兴(笔谈)被引量:2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具体表现为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教育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文化特色彰显和乡村教育资源共享振兴。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具有文化性、育人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特征。共同富裕中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富裕理念为乡村教育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资源配置和文化供给为实现振兴提供支持,通过共生、共治、共建、共享等路径,构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格局。未来的乡村教育需突显学校、社会、个体各层面的乡土化、现代化和共享化,从巩固、衔接、振兴三个实践向度,以政府顶层设计、内生格局构建、良性联动机制等构筑行动框架,统筹乡村教育发展规划、激发乡村教育永续动力、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森张鸿翼杜尚荣汪莹赵鑫李敏王天平牌代琼张姝朱艳
关键词: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历史经验
青少年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进路被引量:5
2024年
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兼具理论逻辑与现实观照,多年来聚焦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法治育人效果,呈现出教育目标从“法制”到“法治”转变、教育内容从“德育为先”到“德法相济”转型、教育范式从“单向”到“系统”转向的基本特征。但是,囿于政策保障与实际执行偏离、职权分工与责任边界不明、教育目标与具体操作脱节,青少年法治教育还面临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教育效果评价缺失等困境。为此,需要立足现实基础,遵循“大教育观”,做到:精准施策,充实专兼结合的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统筹协同,聚合分工协作的法治教育资源开发;守正创新,构建科学完备的法治教育考评体系。
李森郑伟民
关键词:大教育观课程资源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价值及举措
2023年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李森
关键词: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的挑战与应对
2024年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的挑战第一,教学主体地位的混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教学主体性危机。作为首当其冲的教学主体,教师的主体性将会受到遮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机器的知识储备远超教师个体的认知,其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优越性远远高于教师,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受到质疑。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工具,学生也有可能借助工具完成作业甚至考试作弊。
李森郑岚
关键词:教学主体性人工智能考试作弊教师个体课堂教学知识储备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2025年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个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识,也是理解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和实践向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只有准确把握“六大特质”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指向,才能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路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理解“六大特质”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有力昭示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底色。人才竞争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自主培养和吸收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先导任务和基础地位。科技支撑力是教育系统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使命。民生保障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人民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协同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本质规律和实践要求。
王战军卢晓中卢晓中李森李森杜彬恒陈时见
关键词:教育强国科技支撑力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