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爽

作品数:21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免疫
  • 8篇检查点
  • 5篇肿瘤
  • 4篇抑制剂
  • 4篇制剂
  • 4篇细胞
  • 4篇免疫治疗
  • 4篇化疗
  • 3篇毒性
  • 3篇耐药
  • 3篇肺癌
  • 3篇癌痛
  • 3篇奥氮平
  • 2篇致死
  • 2篇肉瘤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呕吐
  • 2篇肿瘤免疫
  • 2篇肿瘤免疫治疗

机构

  • 21篇湖北省肿瘤医...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黄冈市中医医...
  • 1篇丰县人民医院

作者

  • 21篇董爽
  • 14篇胡胜
  • 6篇欧武陵
  • 5篇冉凤鸣
  • 4篇王俊
  • 3篇钱羽
  • 2篇朱贤敏
  • 2篇钟易
  • 2篇吴辉菁
  • 2篇谢蓉
  • 2篇汤静
  • 1篇张敏
  • 1篇孟力
  • 1篇臧爱华
  • 1篇吴媛
  • 1篇罗成刚
  • 1篇余昭胜
  • 1篇毕建平

传媒

  • 8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3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门诊及住院患者癌痛控制情况的评价
唐运钱羽冉凤鸣王俊董爽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分子过表达会抑制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活性,促进肿瘤的进展。靶向检查点的抗体通过阻断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可以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活性。对内分泌治疗抵抗的前列腺癌,CTLA-4抗体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单药的Ⅲ期试验中,总体结果为阴性。然而,在预后特征良好的亚组患者,可显著改善总体生存率。在2015~2016年,FDA批准纳武单抗(nivolumab)治疗抗血管治疗后的晚期RCC患者;阿特朱单抗(atezolizumab)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而且也报道了avelumab(PD-L1抑制剂)和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泌尿系统癌症的数据。尽管存在一些差异,在转移性尿路上皮癌铂类治疗后,反应率均优于历史上的细胞毒化疗。此外,PD-L1高表达的肿瘤患者反应率接近30%,而且比化疗有更好的耐受性,3或4度毒性发生率小于15%。也有研究结果鼓励新的免疫疗法联合,与传统的抗癌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然而,也不是在每一个癌症患者都有反应。因此,根据免疫检查点阻断生物机制的科学认识,需要预计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并提供早期治疗反应指标。
廖国祥董爽
关键词:泌尿系统肿瘤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后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的中期结果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培美曲塞化疗联合一种新的VEGFR-2 抑制剂甲磺酸阿帕替尼后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clinicalTrails No.NCT02974933)方法 本研究是一...
欧武陵董爽蔡茜胡胜
低剂量氨酚羟考酮片与可待因治疗中度骨转移癌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低剂量氨酚羟考酮片在中度骨转移癌痛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是否优于弱阿片药物可待因。方法 78例患者按2:1随机接受氨酚羟考酮片或可待因治疗。氨酚羟考酮片起始剂量为1片,口服,每12小时1次。根据疼痛爆发情况可每8小时1次,氨酚羟考酮片每日总量不超过3片。如出现或疑似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异常者停用氨酚羟考酮片。可待因30 mg每12小时1次。根据疼痛爆发情况可每8小时1次。主要观察患者近期(72 h)和远期(2周)的疼痛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疼痛程度用数字化评估量表法(NRS)评估。结果 72 h内单用氨酚羟考酮片NRS降至3分以下:中度疼痛组46/52(88.46%),明显高于可待因组16/26(61.54%)(P=0.006)。远期疗效氨酚羟考酮片有效率为63.46%(33/52),高于可待因组61.54%(16/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8)。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嗜睡、便秘等发生率均较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强阿片类药物羟考酮可以用于中度疼痛的治疗,低剂量氨酚羟考酮片比弱阿片药物可待因更有效,即使长期应用,安全性也可以接受。
万复甦董爽蔡茜胡胜冯刚
关键词:氨酚羟考酮片骨转移癌痛
精神应激通过GSK3β介导的Rbm38 S195磷酸化调节肝癌细胞生长
目的 长期或慢性应激反应,包括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可能对健康有害,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并导致癌症存活率降低.已经发现RNA 结合蛋白Rbm38 结合翻译起始因子eIF4E,选择性抑制蛋白翻译.Rbm38 缺失激活p...
张敏董爽蔡茜张丹刘翩胡胜
关键词:肝癌精神应激GSK3Β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死性不良反应的机制和处理
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是近10 年来快速增长的肿瘤药物,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了肿瘤治疗模式。但是,脱靶(off-target)效应导致了全新的药物...
董爽蔡茜胡胜
关键词: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致死性副作用的机制和个体化处理被引量:6
2019年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因为脱靶(off-target)效应导致了全新的毒性谱。其中尤其是主要器官(包括心脏、肺和脑)的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可能危及生命。已有数据表明ICI可能通过4种机制诱导脱靶效应,包括直接结合正常细胞表面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激活补体超敏反应;正常组织与肿瘤细胞存在同源抗原/表位;产生自身抗体;增加前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在了解癌症免疫治疗的毒性及其潜在机制后,对于典型逐步增加的免疫抑制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个体化关闭策略,旨在抑制参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病理生理过程的各种炎症成分,不仅阻断急性期的免疫炎症毒性,而且抑制由IL-1和IL-6等炎症因子促进的肿瘤发展。
董爽胡胜蔡茜
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2022年
2011年,FDA批准了第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CTLA-4抑制剂Ipilimumab,以ICIs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治疗(ICT)取得了突破进展。ICIs可诱导某些肿瘤患者亚群产生持久的抗肿瘤反应,但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获益人群的选择、严重免疫毒性的管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组合策略克服原发和适应性耐药机制来改善治疗反应等。本综述全面分析了当前对ICIs的反应和抵抗机制,并提出了通过更好的患者选择和合理组合来实现疗效最大化和毒性最小化的途径。
董爽朱贤敏钟易蔡茜胡胜
关键词: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毒性
肺癌患者中阿瑞匹坦联合奥氮平预防多日化疗所致延迟性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董爽左娜娜蔡茜胡胜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被引量:1
2022年
0引言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软组织肉瘤,常见于青、少年,发病率仅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1%^([1])。ASPS的特点是肿瘤生长缓慢,因症状不明显而常被忽视。与其他类型肉瘤不同的是,ASPS极易发生转移,如肺转移(90%)、骨转移(26%)、脑转移(11%~19%)和其他部位转移(24%)^([1])。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对于化疗不敏感,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国内外较罕见。
朱贤敏董爽汤静谢蓉钟易吴辉菁胡胜
关键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多发转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