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园
- 作品数:21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胆囊梭形细胞型未分化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本文报道一例胆囊梭形细胞型未分化癌;患者,男,63岁,20天前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行B超提示:胆囊占位;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影像检查提示胆囊癌可能,术前考虑胆囊癌(T3期)可能,术中冰冻提示恶性梭形细胞肿瘤,故行胆囊癌根治术及肝部分切除术。大体示肿瘤位于胆囊腔内,呈息肉样生长,切面灰白灰红色,实性,质中;部分肝脏切面灰红色,质软,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局部见少量高分化腺癌成分,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同时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胆囊梭形细胞型未分化癌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胆囊原发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率较低,术前诊断困难,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恶性程度高,需予以重视。
- 曹佳雪雷建园李文生
- 关键词:未分化癌梭形细胞胆囊
- 非人疱疹病毒8相关的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1例
- 2023年
-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 PEL)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体腔的非霍奇金大B细胞淋巴瘤, 通常无淋巴结肿大, 也无肿块形成, 与人疱疹病毒8(HHV8)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密切相关。近来, 关于非HHV8感染相关的PEL的报道相继出现, 被命名为非HHV8相关的PEL样淋巴瘤(PEL-like lymphoma, PEL-LL), 迄今报道累计百余例。本文报道1例非HHV8相关的PEL-LL, 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 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
- 雷建园陈琳王萍寇明清李文生
- 关键词: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大B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临床病理特点病理学特征
- 孤立性浆细胞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孤立性浆细胞瘤(SP)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EB病毒在SP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11—2020-01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S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EB病毒表达状况。结果8例SP患者中,5例为髓外浆细胞瘤(EMP),3例为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PB)。肿瘤组织由肿瘤性的浆样细胞组成,根据瘤细胞分化程度,本组8例SP中2例被进一步诊断为间变性浆细胞瘤。8例SP均呈轻链限制性,不同程度表达浆细胞标记CD38、CD138、MUM1,及B细胞标记CD79a,均不表达CD20。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1例EBER阳性。结论S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其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学证实。本组8例中,通过原位杂交检测,仅发现1例EBV阳性。复习文献多为个案报道,且结论不一致,因此,尚不能得出EBV是SP发病的直接原因,亦不能推测EBV感染与SP的预后密切相关。
- 陈琳雷建园张岳孙亚丽李真真李文生
- 关键词: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病理EB病毒
- TdT阴性的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TdT阴性的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ALL/LB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TdT阴性的ALL/LBL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随访,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13岁、28岁和39岁,均为女性,临床首发症状分别为咽痛、腰背疼痛及多发皮下包块,镜下见小~中等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胞质少,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CD99(3/3)、CD34(2/3)、CD43(1/2)、CD10(1/2)、PAX-5(2/3)、CD3(1/3)、CD7(1/3)(+),TdT、MPO、CD20均(-),1例诊断为T-ALL/LBL,2例为B-ALL/LBL。随访1年,2例死亡。结论 TdT是ALL/LBL的特异性标记物,TdT阴性时需结合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明确诊断,避免误诊。
- 雷建园陈琳王原王萍李文生
- 关键词:TDT免疫组化
- 细胞块技术联合免疫组化在涎腺肿瘤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细胞块技术联合免疫组化在涎腺肿瘤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2年8月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诊治的65例FNA活检诊断为涎腺肿瘤的病例,分析其细胞病理学特征。对相应细胞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并通过对比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评估FNA涂片与细胞块联合应用的准确性。结果65例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54例(包括多形性腺瘤31例、基底细胞腺瘤10例、腺淋巴瘤10例、神经纤维瘤3例、腺泡细胞癌1例),恶性肿瘤11例(包括腺样囊性癌2例、淋巴瘤4例、低分化腺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在良性肿瘤的诊断中,FNA涂片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7%(47/54),而FNA涂片结合细胞块技术的联合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3%(52/54);在恶性肿瘤的诊断中,FNA涂片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2.7%(8/11),联合细胞块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0.9%(10/11);FNA涂片的分型诊断准确率为58.5%(38/65),而FNA涂片结合细胞块的联合分型诊断准确率为90.8%(59/65)。结论FNA联合细胞块技术能显著提高涎腺肿瘤的诊断准确性。细胞块技术结合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对涎腺肿瘤的组织分型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接近术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张巍雷建园陈洁李真真李文生
- 关键词:涎腺细针穿刺腺泡细胞癌多形性腺瘤
- 胃癌组织中微小RNA-375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微小RNA-375(miRNA-375)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15年9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纳入研究对象,将术中切除的癌组织标本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治疗的浅表性胃炎患者60例,将经内镜采集到的正常胃黏膜标本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miRNA-375基因甲基化及表达水平,分析胃癌患者的miRNA-375基因表达水平及甲基化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miRNA-375基因表达水平、基因甲基化与其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iRNA-375基因的表达水平为(0.034±0.0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87±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375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为61.67%(3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1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患者的miRNA-37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高分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患者的miRNA-375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胃癌患者的miRNA-375基因表达水平与其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基因甲基化与其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miRNA-375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基因甲基化的比例明显上升,且二者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可考虑在临床上将其作为监测靶点,从而更好地评价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 马晓颖陆凯雷建园姬乐史丽萍
- 关键词:胃癌基因甲基化病理特征
- 质谱筛选结直肠癌潜在血清标志物的研究
- 2018年
- [目的]运用弱阳离子磁珠(MB-WCX)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筛选结直肠癌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24名)、结直肠癌患者(24例)的血清标本。弱阳离子磁珠分离血清小分子蛋白,MALDI-TOF MS建立健康对照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蛋白表达谱。Clinprot Tools 2.0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峰,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LC-ESI-MS/MS)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另收集结直肠癌及健康对照样本,ELISA法(各38例)验证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免疫组化(各40例)验证组织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共发现67个差异表达峰,10个有显著差异(P〈0.00000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6个,低表达4个,其中m/z:4793.25及m/z:2663.45的差异表达峰经鉴定分别为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ETD7)和纤维蛋白原α前体亚型1(FGA)。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SETD7蛋白水平较健康对照升高(P=0.000),结直肠癌较癌旁组织中SETD7阳性细胞增多(P=0.003)。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SETD7基因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著上调(P=0.008),且其表达水平与T分期有关(P=0.019)。[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质谱差异明显,SETD7有望成为新的结直肠癌血清标志物。
- 段宝军白俊张琰陈红男张荣雷建园封清缪吉玉张华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质谱血清标志物
- 结外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 2022年
- 最常见的CD20阴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包括浆母细胞淋巴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起源于人类疱疹病毒8(HHV8)型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等特殊类型。本文报道3例结外原发性非特殊型CD20阴性DLBCL,这些病例不符合以上常见DLBCL亚型的临床、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或遗传学标准。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此类罕见淋巴瘤的认识。
- 陈琳李文生雷建园王原张岳王萍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
-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2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EPC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34~84岁,平均年龄64岁,肿瘤最大径约1~6.8 cm,平均直径3.2 cm。镜下示纤维性包膜内肿瘤细胞呈乳头状、筛状排列,低-中级别核异型,2例呈大汗腺分化。免疫组化示ER(10/12)、PR(10/12)、AR(5/8)、GCDFP15(1/1)阳性,纤维性包膜及乳头轴心肌上皮标记均阴性。诊断单纯性EPC 2例,EPC伴导管原位癌(DCIS)4例,EPC伴浸润6例。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EPC好发于老年女性,生物学行为惰性,常伴有DCIS或浸润,其中大汗腺型EPC罕见,准确诊断需在充分取材的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综合判断。
- 雷建园陈琳李文生刘洁王萍
- 关键词:乳腺病理
- 套细胞淋巴瘤累及前列腺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累及前列腺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套细胞淋巴瘤累及前列腺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复习临床资料和相关文献。结果套细胞淋巴瘤累及前列腺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病理学检查示大量肿瘤性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CD20、PAX-5、CD5、CyclinD1呈阳性表达。结论套细胞淋巴瘤累及前列腺是很少见的病变,且临床表现特异性低,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 孙亚丽陈琳雷建园马建洲
- 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前列腺临床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