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鞠燕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74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新生血管
  • 2篇血管
  • 2篇视网膜
  • 2篇视网膜病
  • 2篇视网膜病变
  • 2篇网膜
  • 2篇病变
  • 1篇眼部
  • 1篇眼眶
  • 1篇眼眶爆裂性骨...
  • 1篇氧化酶
  • 1篇氧诱导视网膜...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早产儿视网膜
  • 1篇早产儿视网膜...
  • 1篇早产儿视网膜...
  • 1篇脂肪
  • 1篇脂肪酸
  • 1篇塞来昔布

机构

  • 6篇解放军第47...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6篇高晓唯
  • 6篇鞠燕
  • 4篇任兵
  • 2篇田艳明
  • 2篇李保江
  • 1篇王瑞夫
  • 1篇李林
  • 1篇高云仙
  • 1篇谢铃
  • 1篇蔡岩
  • 1篇吉秀祥
  • 1篇李文静
  • 1篇徐春丽
  • 1篇李鹏
  • 1篇孔德斌
  • 1篇杨永利
  • 1篇伊娜

传媒

  • 2篇眼外伤职业眼...
  • 2篇中国眼底病论...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吲哚青绿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行撕囊手术中应用的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囊染色剂在白色白内障环行撕囊术中的作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手术技巧。方法对120眼白色白内障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用0.5%吲哚青绿前囊染色后,再做连续环行撕囊。65眼先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透明质酸钠,在黏弹剂下进行前囊染色;55眼在前房内注入0.5%吲哚青绿置换房水,再注入空气泡充盈前房在气泡下染色。结果经0.5%吲哚青绿溶液染色后120眼白色白内障的前囊呈现淡绿色,能见度得到显著提高,117眼撕囊成功(97.50%)。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未见染料残存,未见与染色有关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害、虹膜炎或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论白色白内障连续环行撕囊术中应用0.5%吲哚青绿溶液前囊染色安全、有效,提高了白色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
鞠燕李林谢铃高晓唯徐春丽孔德斌杨永利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撕囊吲哚青绿
眼眶爆裂性骨折并发的眼部神经损伤的临床转归
田艳明任兵高云仙高晓唯李宝江鞠燕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与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比较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前房深度是晶状体性屈光手术和青光眼手术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与A型超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对白内障30例(45眼)分别使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及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之进行比较;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两种仪器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随机选择1眼分别用两种仪器依次重复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采用变异系数作为评判标准,比较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平均值为(2.63±0.48)mm,A超测量结果为(2.98±0.48)mm;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的中央前房深度比A超的测量值小(0.35±0.04)mm,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与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各值有较好的相关性(r=0.894,P<0.001)。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变异系数为0.78%,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的变异系数为1.49%。结论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前房深度值比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各值小;两种仪器检测中央前房深度的测量值相关性较好;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稍好于A超。临床工作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鞠燕高晓唯田艳明任兵李保江王瑞夫吉秀祥
关键词:超声检查前房深度
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抑制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探讨塞来昔布在OIR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7天龄SD乳鼠96只随机分为6组:Z组:正常组;O组:OIR组;A组:OIR+溶媒对照组;B组:OIR+塞来昔布5μg组;C组:OIR+塞来昔布20μg组;D组:OIR+塞来昔布80μg组。除Z组在正常环境饲养外,其余各组乳鼠均建立OIR模型。乳鼠于生后第12d出氧箱后给予玻璃体内注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及相应剂量的塞来昔布,于生后第17d处死,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Z组、O组、A组、B组、C组、D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44±0.18、30.60±5.36、28.05±4.68、19.58±4.58、10.13±1.93、7.58±2.68个;除O组与A组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且与剂量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Z组VEGF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率为10%,其余各组可见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O、A组阳性表达较高,阳性率分别为90%、86%,表现为棕褐色颗粒或团块,均高于B、C、D组,且三组的阳性表达依次减低为68%、42%、30%。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大鼠OIR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且抑制效果与剂量正相关,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实现。
李鹏任兵高晓唯蔡岩鞠燕伊娜
关键词:塞来昔布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环氧化酶-2
局部切除联合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皮样瘤19例疗效分析
2010年
目的观察局部切除联合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皮样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角膜皮样瘤用比瘤体边缘宽0.5 mm的环钻划界,行病灶处做部分角膜及巩膜切除,采用甘油保存的供体角膜,选用比植床大0.25 mm的环钻钻取角膜植片,均匀剖切成形状、深度与植床相当的角膜植片,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结果随访6个月~3年,所有植片与植床愈合良好,植片透明13眼(68.42%),半透明6眼(31.58%)。2眼出现植片下新生血管长入及植片轻度水肿,经抗排斥治疗后血管萎缩、消退,术后正常眼表结构恢复快,视力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局部彻底切除联合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皮样瘤较理想的方法。
李保江鞠燕李文静高晓唯
关键词:板层角膜移植角膜皮样瘤
ω-3不饱和脂肪酸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作用研究
任兵顾晓宇高晓唯鞠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