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佘志敏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诗话
  • 2篇评点
  • 2篇清代
  • 1篇底色
  • 1篇学理
  • 1篇学派
  • 1篇渊薮
  • 1篇政教
  • 1篇人生底色
  • 1篇诗史
  • 1篇四书
  • 1篇清代学术
  • 1篇自叙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圈
  • 1篇文化意义
  • 1篇湘学
  • 1篇湖湘学
  • 1篇湖湘学派
  • 1篇古典

机构

  • 6篇扬州大学
  • 4篇扬州大学广陵...

作者

  • 6篇佘志敏
  • 3篇佘志敏
  • 2篇柳宏
  • 2篇倪晋波

传媒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辑《东洲诗话》:古典郡邑诗话的新形态及其近代转向被引量:1
2019年
江苏海门人沙仁寿所作《东洲诗话》,连载于清末报刊《益闻录》,主要录存、评论清代中后期南通地区诗人、诗作、诗事,是晚近报刊诗话中罕见的长帙。该诗话因诗存人、依诗申论,兼载文坛故实;其诗学主张远绍王士禛、推重沈德潜、近宗袁枚,既慕慷慨深沉,又尚清雅超逸;其所收《梅花二十咏》、“秋柳唱和”等诗歌、诗事,既有赓续乡邦诗史之功,亦有裨补古典文学史之益。《东洲诗话》例属郡邑类,但其连载于报章,昭示了古典郡邑诗话新的存在形态;其所录《戒鸦片诗三十首》等诗,是作者时代关怀的切证,彰显了古典郡邑诗话在内外交侵的近代从文士案头走向普罗大众、贯通乡邦诗史与国家鼎革的新貌。
佘志敏佘志敏
桑梓风雅、地方诗史与国家政教——论清代江苏郡邑诗话的价值变奏被引量:1
2018年
江苏是清代郡邑诗话编撰的重镇,一般认为属于该地区的郡邑诗话共有5种,即阮元《广陵诗事》、单学傅《海虞诗话》、李福祚《昭阳述旧编》、顾季慈《蓉江诗话》和徐传诗《星湄诗话》。论者据清末报刊《益闻录》,辑出一部新的江苏郡邑诗话《东洲诗话》,其作者是海门人沙仁寿。这些诗话搜求本邑耆旧之诗,裒辑乡贤之事,以恭敬乡曲桑梓之意,导提乡邦风雅之流,具有突出的地域性,是清代江苏地方诗史的重要资料。另一方面,诗话编纂者们还特别强调本邑儒士之端行、名将之忠烈、节妇之贞行等,其在建构地域诗史的同时,显示了跨地域的共通性,即注意贯通地方文化传统和国家政教诉求,这呼应了清代主流的诗学思想,表明清代江苏郡邑诗话建构的"小传统",其终极指向是"大传统"。
倪晋波佘志敏
湖湘学派《论语》诠释之独立根性
2019年
《论语》诠释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鸿儒高士辛勤耕耘,精研深琢,不断开创《论语》诠释新局面。湖湘学派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孕育了《论语》诠释之独立根性。第一,型塑了不拘一格的注疏体例,辑佚、义理、训诂交织,全注与选注、札记与衍义融合。第二,呈现出自由豪迈的注疏风格,或随意率性,或冲动不拘,展示了本色自然的鲜明个性和奔放盎然的生命状态。第三,打造出质疑创新的诠释精神,能够兼收并蓄、博取众长,打破门户、超越藩篱。第四,升华为安邦利民的淑世情怀,具有强烈的政制图强、经世致用倾向。湖湘学派卓然岸异的独立根性由多种元素融合浇铸,在清代学术版图上放射出璀璨的光彩,汇聚为中国近代社会学术转型和民族救亡的重要思想资源。
柳宏佘志敏
关键词:清代学术湖湘学派
是“奇”亦“异”更复“悲”——从徐渭的自叙文看其人生底色
2011年
徐渭通常被视作一个"奇"人或"异"人,但通过他的自叙文,更见其人生"悲"的底色。其家庭不幸,是为悲惨;仕途不平,是为悲愤;心理不谐,是为悲凉;身后不良,是为悲哀。用"悲"而不是"奇",或许更能透视徐渭步步惊心的生命历程,抚触其孤苦坚执的内心世界。
佘志敏
论竹添光鸿《孟子论文》的中国渊薮及其文化意义
2023年
明清《四书》评点兴盛,并在十九世纪末的日本出现多部追仿之作,1882年刊行的竹添光鸿《孟子论文》就是其中之一。该书以朱熹的《孟子集注》为底本,以文学评点的技法圈评《孟子》,其对象、题名、体制、以“格”评《孟》的理论意识和“以《孟》证孟”的考据方法均与中国渊源极深,凸显了竹添光鸿对“文化母国”及其学风的崇敬与传承意识。中国儒将吴长庆在驻防朝鲜期间为《孟子论文》作序,表达了对清代《四书》评点因文求道、以道济世的价值认同,也袒露了对“儒家中国”的现实忧虑。就历史与文化而言,《孟子论文》及吴序,既昭示着中国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深刻影响,也预示着传统儒家文化圈在东亚的沦没。
佘志敏
关键词:评点
《四书》评点的早期发生史及其学理界定被引量:2
2022年
《四书》评点兴起于明代中期,但其发生史的早期脉络深蕴于宋元以来的经书阅读和圈点之中。彼时学者们的经书点画研读方式和经书出版范例对包括《四书》评点在内的经书评点的流行有直接激发作用。景星的《四书集说启蒙》在明代正统年间已有“批点”,具备一定的评本形态。至明代正德时期,“伪作”《苏评孟子》广泛传播,《四书》评点正式登上中国评点史和《四书》学史的舞台。考察《四书》评点的早期发生史,可以发现其一直存在于中国古典评点史的肌理之中,对“文”的追求也呼应了评点的本体性要求。
佘志敏柳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