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镝
-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分析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为今后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病理学机制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机械性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伤后6h、12h、1d、3d、7d、10d、14d及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结果伤后6h-12h,损伤区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数量达到高峰。伤后1d,损伤区巨噬细胞数量急剧增加,迅速达到高峰,而中性粒细胞数量开始下降。伤后3d,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都显著下降。伤后7d,肌成纤维细胞开始出现。到伤后10d-14d,损伤区主要以肌成纤维细胞为主,偶见巨噬细胞。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呈时间规律性变化,以期为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病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于天水官大威赵锐姜述堃郭兆明张艳张振华吴镝
- 关键词:骨骼肌损伤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
- 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比率的变化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观察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率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伤后6h、12h、1d、3d、7d、10d、14d及正常对照组,建立大鼠骨骼肌损伤动物模型,取损伤区肌肉组织制作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法,观察并计数伤后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数量和占总细胞数量的比率.结果 伤后6~12h,损伤区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比率达到高峰;伤后1d,损伤区内主要以巨噬细胞浸润为主,其比率达到高峰,中性粒细胞比率则开始下降;伤后3~ 14d,两种细胞比率均逐渐下降.伤后12h所有样本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均大于75%,而其他各组比率均低于75%;伤后1d所有样本巨噬细胞比率均大于50%,而其他各组比率则明显低于50%.结论 大鼠骨骼肌损伤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率在伤后6h至伤后14d呈现规律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率分别大于75%、50%时,可分别提示损伤时间为12h、1d.
- 于天水马建伟官大威刘力赵锐张海东百茹峰郭兆明张艳张振华吴镝
-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损伤时间推断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 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的病理学变化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观测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变化,为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5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用500g重的打击器打击大鼠右下肢,建立大鼠骨骼肌机械性损伤动物模型,并随机均分为伤后6h、12h、1d、3d、7d、10d、14d组。应用HE染色、Mallory染色和图像分析法观测大鼠骨骼肌损伤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伤后6h,损伤区骨骼肌变性、间质大量出血和炎细胞浸润;12h^1d,骨骼肌坏死,伴大量炎细胞浸润,以PMNs和MNCs为主,数量分别达到高峰;3d起,坏死骨骼肌被逐渐清除,PMNs和MNCs数量逐渐减少,FBCs和新生骨骼肌开始出现,少量胶原纤维形成;7d,FBCs和新生骨骼肌数量继续增多,伴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纤维沉积;10d^14d,FBCs数量和胶原纤维沉积分别达到高峰。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区PMNs、MNCs和FBCs数量,以及胶原纤维沉积随损伤经过时间的规律性变化,可为损伤经过时间推断研究提供参考。
- 于天水官大威刘力赵锐张海东百茹峰郭兆明张艳张振华吴镝
- 关键词:损伤时间推断多形核白细胞单个核细胞成纤维样细胞